【文章简介】   湖泊不但会燃烧,而且会杀人,你信吗?河中的水为什么突然血红一片?神秘古泉夜晚为何会传
     
本文来源: 选择主文内容字迹大小  原文设字大小19号
网站目录栏

主页  栏目:解天文地理的神秘 <<返回     <<用手机看文章<<

提示:查找网页中的关键字,请按键盘上  CTRL + 键,找到屏幕上部的添写框,添入想找的文字,即可开始寻找。

标题:《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作者:姜永育
   相关图片:
 
  全文如下: 【夜间阅读按钮】  【白天阅读按钮】

   

http://www.xiaoshuotxt.org/txt/14-13096-0.html
 湖泊不但会燃烧,而且会杀人,你信吗?河中的水为什么突然血红一片?神秘古泉夜晚为何会传出诡异马蹄声?喝了山泉竟能使人变哑巴?与成千上万水母共处一湖为什么会平安无事?……大自然的江河湖海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神秘?本书将为你解答一切
 
 《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作者:姜永育
 
 第1章 恐怖的水(1)
   杀人湖的秘密
   把在西非喀麦隆,有一个名叫“尼欧斯湖”的美丽湖泊,它终年碧蓝澄澈,湖边绿草遍野,鸟兽欢悦,看上去让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又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杀人魔湖,它曾经制造了惨烈的“尼欧斯惨案”,1800多人为之殒命。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湖泊呢?
   离奇的惨案
   1986年,喀麦隆的尼欧斯湖地区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特大惨案,上千人在一夜之间离奇死亡。
   尼欧斯湖是喀麦隆最大的湖泊之一,它也是非洲最美丽、最有影响力的湖泊之一。这个大湖清澈湛蓝,湖边绿草如茵,植被葱郁,非常适合人和动物生存,因此,尼欧斯湖周围村庄密集,数千人临湖而居,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馨美丽的大湖,却在一夜之间颠覆了人们对它的看法。惨案发生后,尼欧斯湖边死尸遍地,惨不忍睹,而过去蓝色的湖泊也彻底“变脸”,湖水不仅发红变黄,而且混浊不堪,湖面上漂着不知从何而来的草垫。山谷中到处是已经死亡的牲畜。令人奇怪的是,尽管不少村庄人畜全部死亡,但却没有惊慌和挣扎的痕迹,他们有的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有的躺倒在厨房的柴垛上,有的匍匐在火炉边,脸上全都没有痛苦的表情。
   杀手是谁?当地迷信者中有人说是湖边的村民得罪了天神,神仙发怒,所以使得上千村民都受到了惩罚;有人说是吸血鬼作怪,它们趁夜深人静时悄悄吸光了村民们的鲜血;还有人说是湖神杀人,因为村民们天天到湖里捕鱼,为了保护水族,湖神不得不下手杀了村民;也有人认为:这是一起外星人干的坏事,因为只有外星发达的科技,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置人于死地。
   火山是“凶手”吗
   “会不会是火山爆发呢?”根据幸存者的讲述,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因为惨案发生时既引发了爆炸,又产生了刺鼻气体,而且还有人被烧伤,根据这些特征推断,这个“凶手”只能是火山!
   原来,尼欧斯湖可不是一般的湖泊,它是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湖:火山大爆发之后,留下了巨大的凹陷火山口,河水和天上降的雨流进火山口里,从而形成了美丽的湖泊。从形成原因来说,尼欧斯湖本身就坐落在火山口上,它随时可能会因为火山的爆发而变成杀人恶魔。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湖底的火山再度爆发,熔岩和大量有毒气体从湖底冲出来,从而酿成了这起惨案。
   因为担心火山再度爆发,当地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生活在尼欧斯湖附近的人们立即撤离。不过,就在撤离即将开始时,两位美国来的专家经过调查,为火山“平冤昭雪”了。因为他们在火山口的顶部考察时,发现火山口没有出现丝毫异常,而且湖水也没有出现升温现象,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湖中只发现了含量极低的硫化物和氯化物——如果是火山喷发,这两种火山喷发时的常见产物应该会充溢在湖水中。
   神秘的魔泉
   排除了火山嫌疑,那么“凶手”会是谁呢?有专家推测: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碳通过地壳中的岩石裂缝跑出来,溶解在湖水中,形成了一个高压,这个高压被打破后,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喷出水面酿成大灾。
   尽管这个推测并没有让大家信服,但专家们还是决定按照这一理论去寻找“凶手”。经过测试,他们果然发现湖底层的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不过,这些二氧化碳是如何进入水中的呢?这时,专家们想起了当地人所说的一个神秘泉眼——魔泉。据当地人讲,不管是青蛙还是小鸟,只要一靠近魔泉,就会立刻倒地而亡。
   这口魔泉位于尼欧斯湖边,专家们走近泉眼,只见许许多多气泡从泉水中升腾而起,仿佛泉水中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有个当地人将一只小鸡丢到泉中,小鸡只扑腾了两下便不再动弹了。
   “这些气泡应该就是二氧化碳了。”专家们赶紧拿出仪器测量,不出所料,这里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待上一会儿,大家便感到头晕目眩,呼吸急促起来。
   专家将魔泉水样与尼欧斯湖深层水样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完全一致。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湖底一定存在至少一个这样的魔泉,它持续不断地向湖中注入二氧化碳。随着湖底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尼欧斯湖就像一枚巨大的定时炸弹,它随时都可能被引爆。
   不过,引爆这枚“定时炸弹”的导火索又是什么呢?
   尼欧斯湖杀人之谜
   专家们在尼欧斯湖周围考察时,发现了一处明显的山体滑坡痕迹。根据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山体滑坡发生几个小时后,大灾难便跟着发生了。
   “正是这处山体滑坡引爆了‘定时炸弹’!”专家们分析,山体滑坡发生后,大量岩石坠入湖中。因为尼欧斯湖坡度很陡,滚落的岩石很快打破了湖底的压力平衡,大量被困湖底的二氧化碳趁乱“越狱”,它们疾冲到水面附近形成大量气泡。气泡越来越多,最后爆炸并形成一团浓密的白色气云。这团气云沿着出水口高速冲向湖边的村庄,人们还来不及叫喊,就窒息而死。
   紧接着,致命的气体又窜到周边村庄,最终造成1800多人殒命。
   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极高,所以幸存者还产生了包括闻到臭鸡蛋或火药味等幻觉。至于人们身上的烧伤,专家认为是高压水泡,而不是真正的烧伤。
   尼欧斯湖惨案至此真相大白,为了避免悲剧再度发生,专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放气,也就是将湖底的二氧化碳吸出湖面并逐步释放,从而避免二氧化碳聚积在湖底。经过多年试验,2001年1月,法国和喀麦隆的科学家倾力合作,成功将一根排气管插入了尼欧斯湖底。他们刚一打开管顶的封口,气压便逼迫湖水冲向空中,激起了高达50米的水柱。至此,这个杀人的湖泊终于被人类用智慧降伏了。
   燃烧的湖泊
   什么,湖水会燃烧?俗话说水火不容,湖水怎么可能会自己燃烧起来呢?不过,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在非洲刚果(金)与卢旺达两国交界处,有一个名叫“基伍湖”的神秘大湖,它就像一个装满燃料的巨桶,时刻都处于待燃状态,给在湖周围生活的数百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这个大湖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呢?
   非洲最大最深的湖泊
   湖面广阔,烟波浩渺,湖中鱼儿畅游,水鸟啁啾。如果你来到基伍湖旅游,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吸引。
   没错,这个大湖是非洲最大和最深的湖之一。如果从空中鸟瞰,你会发现这个狭长的大湖正处于东非大裂谷上,它南北长约88千米,东西宽约48千米,湖面积约269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20米,最深处有489米。湖岸大多由岩石构成,悬崖峭壁,险峻壮美,北岸更是有高达3470米的尼拉贡戈火山相依相偎。湖四周群山环抱,湖岸陡峻曲折,湖面上繁殖着大量浮游生物,湖中的鱼儿依靠这些充分的食料,长得又肥又壮。
   由于景色旖旎,再加上气候宜人,湖周边土地肥沃,鱼米飘香,一直以来,这里便是人口密集之地,也是远近闻名的疗养胜地。每年都会有无数国内外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
   这个美丽的大湖的湖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自然地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而且越是往下,湖水的含矿程度越高,密度也就越大,从250米处的深度继续往下,湖水便完全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不过,与它的另一特点相比,湖水的这个特点便显得不足为奇了。
   湖中装满可燃气体
   在基伍湖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潜伏着一个邪恶而又可怕的魔鬼。科学家们通过探测,惊讶地发现:大约有550亿立方米的甲烷及其他气体溶解于深达300米的湖水中!
   甲烷是一种可燃气体,它也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及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这就是说,基伍湖就如一个装满燃料的巨桶,如果550亿立方米甲烷全部被点燃,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实上,基伍湖的这个火药桶在历史上曾经被点燃过多次。
   一名叫劳伯·海基的美国教授曾经前往基伍湖进行科学考察,他提取了湖底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惊讶地发现:
   5000年前,基伍湖中的所有动物曾全部消失,而大量的陆地植被却被冲入湖中。这就是说,当时湖中的甲烷曾经被点燃,整个湖水因燃烧引起大爆炸,导致鱼类和其他动物都遭遇了一次大灭绝,而冲天大浪却将岸上植物全部卷入了湖中。海基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样的大灾难,几乎每1000年便重复上演一次。
   不过,今天的人们都不相信自己正生活在一个装满燃料的巨桶边。每天,大家照样在湖上捕鱼捞虾,照样在湖边的温泉中洗泡泡浴。从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的一家啤酒厂还从湖中抽取甲烷,用以酿制啤酒,当地政府也急于大规模地开发湖中的甲烷。
   科学家们担心,基伍湖一旦爆炸,不仅将释放致命的二氧化碳,而且可能引起甲烷爆炸,那样的话,将会给湖边的数百万生命造成灭顶之灾。
   可怕的导火索
   2002年1月17日,尼拉贡戈火山爆发了!这次火山爆发产生的熔浆,几乎淹没了一个非洲城市的一半,50多万人无家可归,更可怕的是,火山熔岩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基伍湖涌去。
   如果火山熔岩流到基伍湖的湖底,就有可能点燃550亿立方米甲烷,那样整个大湖都将成为一片火海,并引起惊天大爆炸!
   熔岩流一点一点地向大湖逼近,科学家们的心都揪紧了。
   他们明白,一旦大爆炸发生,美丽的基伍湖以及岸边的数百万生命将一去不返。
   在成千上万目光的关注下,火山熔岩冲破重重阻碍,慢慢流到了基伍湖内。火红的熔岩与湖水相遇,水火不容,激起数十米高的气浪,轰响声传到数公里之外。
   基伍湖的火药桶会被点燃吗?大家忧心忡忡。每个人都明白:只要熔岩到达湖底,甲烷就会不可避免地燃烧!
   第一天过去了,熔岩仍在流淌;第二天过去了,熔岩还在流淌;第三天,熔岩停止了流淌!而且万幸的是,熔岩没有到达湖底,一次大劫难避免了!
   不过,科学家们清楚:基伍湖虽然逃过了这一次劫难,但它面临的威胁仍未解除,火山岩浆仍有可能卷土重来。
   拯救行动
   如何避免基伍湖燃烧,拯救湖边的数百万生命?
   唯一的办法是抽取湖中的可燃气体。2001年,科学家们在尼欧斯湖安装排气管抽取深层湖水中含有的气体,这一行动让基伍湖地区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人们发现同样的行动在基伍湖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基伍湖的面积是尼欧斯湖的2000倍,利用排气管抽取湖水中的气体显然不太现实。
   为了排除隐患,卢旺达政府随后与一个国际协会签订了一份合约,以抽取基伍湖中的甲烷。这份高达8千万美元的合约实施后,人们开始采取一种捷的办法为基伍湖减压,即将管道伸向湖底,将富含气体的水抽出并喷向高空,水压减低后,气体的溶解度便缓缓降低,溶解在水中的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随即冒泡溢出。
   卢旺达政府还计划将这些甲烷抽取出来,提供给本国和邻近的国家使用。作为一种便宜的能源,甲烷还会因此提高卢旺达的能源产量。为了更有效地阻止基伍湖中的甲烷燃烧,科学家们也正在与时间赛跑,他们夜以继日地展开研究,期待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万鳄之湖
   鳄鱼是地球上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而非洲尼罗鳄更是以硕大的体形和残暴的攻击令人胆寒。如果在一个湖泊中生活着上万条尼罗鳄,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景象呢?
   这个可怕的地方,就是非洲赫赫有名的万鳄之湖——图尔卡纳湖。
   美轮美奂的碧玉湖
   非洲的肯尼亚可谓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那里绿草遍野,一望无垠,生活着成千上万的动物。不过,肯尼亚的北部却是一个噩梦般的地方。
   如果乘坐飞机穿越肯尼亚北部地区,你会为造物主的残酷和不公感慨不已:土地极度干旱,沙漠茫无际涯,满目荒凉,几乎没有任何生物在这里生存。飞机不停向前飞行,突然,茫茫荒野上出现了一片醒目的蓝绿色,仿佛是镶嵌在沙漠里的一颗蓝宝石。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蓝绿色的面积越来越大,终于,一个美丽的湖泊出现在眼前。
   这个蓝绿色的湖泊,就是非洲着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之一。
   虽然周围都是沙漠,但图尔卡纳湖却呈现出惊人的美丽。
   这个面积6405平方千米的湖泊里,生长着大量的蓝藻。蓝藻漂浮在水中,使得整个湖面也呈现出蓝绿可人的颜色。站在湖边,微风轻拂,湖面碧波荡漾,让人恍惚置身梦幻境界。湖中还有三个小火山岛,如珍珠般点缀在碧波之中,看上去美丽无比。
   不过,在这个美丽的湖里,游荡着一个个可怕的恶魔,它们就是躺在湖岸边晒太阳的庞然大物——非洲尼罗鳄。
   尼罗鳄身世之谜
   尼罗鳄是地球上最大的鳄鱼,它们体长4~5米,最长可达7米,体重可以超过一吨。凶猛残暴的尼罗鳄不但可以攻击角马、水牛等大型食草动物,而且对人类也时常发起袭击。
   每天太阳升起时,图尔卡纳湖的岸边便躺满了晒日光浴的尼罗鳄,它们张开巨嘴,面目狰狞,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湖面上,也不时可以看到尼罗鳄游动的身影。图尔卡纳湖的尼罗鳄数量十分庞大,它们占据了整个湖泊,数量达到了令人恐怖的上万条。
   你可能会问:这么多的尼罗鳄是从哪里来的呢?
   顾名思义,尼罗鳄一般都生活在尼罗河及其支流里,而图尔卡纳湖是一个独立的湖泊,四周都是茫茫沙漠,尼罗鳄想穿过沙漠到达这里,估计走不到半途就会被沙漠里的高温烤成鳄鱼干了。
   要解开尼罗鳄的身世之谜,就得先弄清楚图尔卡纳湖的来历。翻开图尔卡纳湖的“家谱”,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湖泊的来历并不简单,它形成于几千万年前,咱们人类远祖也曾在这个湖边生活,他们在这里捕鱼、狩猎,并从这里起步,慢慢每天太阳升起时,图尔卡纳湖的岸边便躺满了晒日光浴的尼罗鳄,它们张开巨嘴,面目狰狞,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湖面上,也不时可以看到尼罗鳄游动的身影。图尔卡纳湖的尼罗鳄数量十分庞大,它们占据了整个湖泊,数量达到了令人恐怖的上万条。
   通过科学考察,专家们发现:最早的时候,图尔卡纳湖是和尼罗河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图尔卡纳湖是尼罗河的上游。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尼罗鳄们顺着河道,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湖里生活。后来,气候发生了变化,随着干旱来临,连接图尔卡纳湖和尼罗河之间的通道随之中断,代之而起的是大片沙漠。因此,尼罗鳄们再也回不到尼罗河里去了,它们不得不世世代代地在湖里定居下来。
   鳄鱼食物来自何方
   尼罗鳄体形巨大,它们的食量也十分吓人,一条成年尼罗鳄一顿可以吃下几十公斤的肉,它们的胃液酸性极强,骨头和皮毛也会被消化得一干二净。虽然饱餐一顿后,它们可以一年都不再进食,但上万条鳄鱼要生存下去,必须得有大量的肉食供应。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2章 恐怖的水(2)
 
 
   这些鳄鱼的食物从何而来呢?
   图尔卡纳湖周围的环境十分恶劣,这里全是沙漠和荒地。白天,在烈日炙烤下,沙漠里的气温可以达到50℃,地面温度则更高,足以把鸡蛋烤熟。温度高,降雨却少得可怜,常年降雨不足200毫米,往往雨还没下到地面,便被高温热浪蒸发了。
   由于极度干旱,图尔卡纳湖周围,只有一些超级耐旱的植物在这里扎根,它们稀稀疏疏地生长在灼热的沙地上。而动物们则踪影全无——没有任何动物肯冒险在这里生活。
   很明显,陆地上是没有任何食物可供鳄鱼们享用的,它们唯一指望的地方,是让它们安身立命的那片蓝绿色湖泊。
   鳄鱼与人争食
   原来,图尔卡纳湖周边虽然极其荒凉,但在湖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盛产尖吻鲈、虎鱼、多鳍鱼等鱼类,特别是尖吻鲈可以长到两米,体重可以达到上百公斤。正是它们的存在,为尼罗鳄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每天,尼罗鳄们除了晒太阳外,便在湖里游来游去,肚子饿了,花不了多大的力气,便可以捉到一条鲜美的鱼充饥。
   那么,图尔卡纳湖的这些鱼又是吃什么长大的呢?秘密就在蓝藻身上。由于湖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十分适合蓝藻生长,因此蓝藻在这里铺满了整个湖泊,这为小鱼及一些水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大鱼又以小鱼为食,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尼罗鳄依靠湖里的鱼生存,而生活在湖边的人们也不得不以捕鱼为生。这里生活的土着人叫埃尔莫洛,意思就是“吃鱼的人”。因为周边的土地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所以埃尔莫洛人几乎全部以捕鱼维持生活。他们经常划着独木舟撒网,或者手持长矛到湖里捕鱼。人要捉鱼,而尼罗鳄也当仁不让。很多时候,人鳄之间便会爆发激烈冲突。每年,这里都会爆发人鳄大战,鳄鱼们被一次次赶到湖的另一边,而埃尔莫洛人遭到尼罗鳄袭击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然而,最严重的还不是人鳄之间的冲突。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图尔卡纳湖的水位正以每年30厘米的速度下降,这使得湖水的碱性和含盐量越来越高。科学家指出,如果水位持续下降,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尼罗鳄和埃尔莫洛人的生存。
   沸水之湖
   你见过用大铁锅烧开水的情景吗?一口直径很大的铁锅盛满水,下面柴火熊熊燃烧不多久,铁锅里便会热气腾腾,沸水翻滚。
   在自然界中,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湖泊,它就是美洲的沸水湖。到这里游玩,你可要千万小心了,因为一旦掉入湖中,生还的可能性实在太小太小了。
   一个令人心惊的开水湖
   沸水湖位于美洲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岛上。多米尼加虽说是岛屿,但上面群山高耸,大部分地方地势陡峭,而沸水湖就藏身在南部火山区的山谷中。据说,过去沸水湖“养在深闺人未知”。有一天,几个探险者到山中探险,他们走进这片山区时,突然看到远处的山谷中热气腾腾。当时几人走得又累又饿,看到荒山中升起人烟,于是一下来了劲。等大家到达山谷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冒出热气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沸腾的湖泊!
   这个沸腾的湖泊长约90米,宽约60米,整个湖面热气腾腾,就像一锅煮开的水,特别是在湖的中心,湖水不停翻滚,水下涌起的水蒸气使湖面翻滚着灰蓝色水泡,仿佛是开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花。当湖里的水量充沛时,从湖底喷出的蒸气水柱竟高出水面2米多,看上去令人心惊胆战。
   由于两边的山体十分陡峭,沸水湖的湖底又陡又深,距离湖岸不远处,湖水便深达90米,使人不敢再往前迈出一步。可以说,沸水湖不但是一个可怕的滚水池,而且还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深渊。再加上沸水湖周围地区由于长期受含硫气体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的影响,动植物都不敢靠近湖岸“安家”,因此这里到处一片荒凉,当地人将之称为荒谷。
   湖水的温度有多高
   整个沸水湖从湖底到湖面,都是水腾如沸。不过,有人可能会产生怀疑:湖水沸腾,会不会是地下喷泉的作用呢?它的温度,说不定和温泉差不多哩。
   是的,泡过温泉的人都知道,温泉的水温虽然都不是太高,但整个温泉池里也是热气腾腾,看上去似乎和沸水湖的情景相差不大。不过,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要在这里泡温泉,那就相当于要把自己活活煮熟了。
   那么,沸水湖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有探险者曾经冒着危险,用温度计测量过靠近岸的湖水,湖水温度竟高达90℃!看着不断上涨的温度计读数,探险者强忍着炽热的水汽,望了一眼翻滚的湖水,心有余悸地赶紧离开了岸边。多年来,湖中心由于常年沸腾,根本无法测量水温。曾经有人幻想过驾着小船,拿着温度计去湖中心测量,不过,面对开水般的高温和炽热难耐的水蒸气,谁都不敢把自己往这口沸腾的大锅里送。
   在这里,随处可见景点的指示牌,它们时刻提醒游人:岸边的石头很滑,观赏时千万要小心。而有的指示牌则更直接:不要前往。不过,也有胆大的人把鸡蛋放在网兜中,拿到湖边去煮,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煮鸡蛋便大功告成了。
   上帝烧水的水壶?
   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沸水湖。当时山谷里植被茂密,森林郁郁葱葱,鸟儿在这里歌唱,野羊、兔子等动物经常出没,甚至,猎豹、狮子也会光顾这里——可以说,在沸水湖出现之前,这个山谷是动植物的天堂。
   可是有一天,山谷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有人看见天上掉下来一个巨大的水壶,落地之后,水花四溅,热气蒸腾,转瞬之间,水壶化成了一个沸腾翻滚的湖泊。据说,这个水壶是上帝经常用来烧开水的,但这一天,他可能心情不好,不小心碰翻了水壶,于是装满开水的壶从天而降,落到这里形成了沸水湖。
   为了取水饮用,上帝有时还会在夜深人静时光临这里哩。
   原来是火山在作怪
   自从被外界知晓后,沸水湖便成为人们的“宠儿”,许多人不远万里,专门赶到多米尼加的山区来观看,一些科学家也来到这里考察,试图弄清沸水湖形成的真正原因。
   经过长期观察,科学家们发现,沸水湖原来是由一眼间歇泉形成的。当泉水停止喷发后,沸腾的湖水因缺乏水量补给,慢慢便会干枯,这时,沸水湖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它的湖底中央位置,有一个圆形的喷孔,沸腾的湖水便是从这个圆孔里喷出来的。
   间歇泉“休息”的时间一般很短暂,当它恢复“体力”时,新一轮的喷发又开始了。一时间地动山摇,山谷里轰响如雷,只见一股灼热的水柱从湖底喷涌而出,湖面上很快烟雾缭绕,热气腾腾。喷发厉害时,还会形成高达两三米的水柱,气浪和水柱冲天而起,十分壮观。
   那么,间歇泉的水是如何被煮沸的呢?原来,间歇泉坐落在一个古火山口上,地下火红的岩浆就像一个大火炉,它把带有大量矿物质和含硫气体的水烧开后,再由古火山口通道(即喷孔)猛烈喷出来,于是便形成了这个大自然的奇观。
   天湖为何“发怒”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叫纳木错的湖泊,这个被誉为“天湖”的美丽湖泊,孕育着方圆数千平方千米土地上的生物,它可以说是造福一方的母亲湖。然而,近年来,天湖不知为何频频“发怒”,湖水在几年内连续上涨,淹没了许多牧民的家园,迫使人们不得不搬迁到高处生活。
   天湖为何“发怒”呢?让咱们一起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了解一下吧。
   造福一方的天湖
   纳木错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班戈县之间,这个形状近似长方形的高原湖泊,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40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处距湖面约55米,湖面海拔4718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传说,这里本没有湖,有一天,有位牧民赶着牛羊到这里放牧时,口渴难耐。就在他面上,形成了这方清澈湛蓝的湖泊,因此这个湖也被称为天湖,而在藏语中,纳木错也是天湖、灵湖或神湖的意思。
   纳木错的湖水清澈、湛蓝,像一面巨大的宝镜镶嵌在藏北草原上。湖水之中,游动着这里特产的细鳞鱼和无鳞鱼,野鸭、天鹅等禽鸟在这里嬉戏打闹。每一个到过纳木错的人,无不为这里的美景深深陶醉:放眼望去,只见碧蓝色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处雪山耸立,近处绿草如茵,五颜六色的花儿灿烂盛开,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面。
   纳木错的水量十分丰沛,巨大的蓄水量滋养了流域内的大片草原,特别是在湖岸四周,水草格外丰美,牛羊和野牛、山羊等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地生长。当地牧民也世世代代在这里面上,形成了这方清澈湛蓝的湖泊,因此这个湖也被称为天湖,而在藏语中,纳木错也是天湖、灵湖或神湖的意思。
   纳木错的水量十分丰沛,巨大的蓄水量滋养了流域内的大片草原,特别是在湖岸四周,水草格外丰美,牛羊和野牛、山羊等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地生长。当地牧民也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天湖频频“发怒”
   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湖泊,却在近年频频“发怒”。
   从2005年开始,牧民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纳木错的水位不知为何开始上涨,环湖而居的人们面对一日日逼近的湖水,刚开始心里还存有一丝侥幸,以为湖水不可能涨到家门口。但到了2006年,天湖的“愤怒”达到了顶峰:湖水持续上涨,很快逼近了人们的住所,许多牧民的家被湖水淹没,大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将家搬到地势较高、离湖较远的地方去了。
   湖水上涨的现象,也被科学家及时发现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门在纳木错设立了一个观测站,据工作人员观测,从2005年到2008年的4年多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了4725米,湖水增加了近140亿立方米。
   天湖“发怒”、湖水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人们首先会想到是天上降雨增多引起的湖水增多,但事实上,这几年纳木错地区的降雨和过去相比并没有增多,相反,有的年份降雨还减少了,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纳木错湖神的泪水?
   在纳木错地区流传着一个神话:相传纳木错湖神是帝释天的女儿,她后来嫁给了念青唐古拉山山神为妻。当这对伉俪相亲相爱时,湖神就会保佑周围的生物,湖水也会显得平静而清澈,但当他们的感情出现问题时,湖神便会伤心落泪,从而使得湖水不断上涨。
   而促使他们夫妻感情不和的原因,是另一个山神的出现。
   原来,在纳木错北岸约30千米处,有一座名叫保吉山的山。保吉山山神也爱上了美丽动人的纳木错湖神,他经常趁念青唐古拉山山神不在,与纳木错湖神窃窃私语,缠缠绵绵,两人还偷偷生下了一个儿子——唐拉札杰。为了不让念青唐古拉山神发现唐拉札杰,他们把唐拉札杰藏在保吉山以西约6千米处的大坝附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后来,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还是被念青唐古拉山山神发现了,法力无边的他挥起长刀,斩断了情敌的双腿,使得保吉山山神从此再也无法站立。纳木错湖神为此十分伤心,她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源源不断地流淌,日复一日,便使得湖水不停上涨,从而威胁到了湖岸四周人们的生活。
   天湖“发怒”的原因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我们只要把目光投向纳木错四周的皑皑雪山,就会知道天湖“发怒”的真正原因了。
   纳木错的东南面是直入云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纳木错湖水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念青唐古拉山上的座座雪山,实际都是一些冰川。在纳木错四周,有西布冰川、扎当冰川、拉弄冰川、爬努冰川等着名的冰川,它们可以说是青藏高原上的“固体水库”,这些冰川每年夏天“瘦身”融化后,向下游补给水源,并在冬天时经过降雪再让自己变得“肥壮”起来。在正常年份,冰川的融化和补给基本是平衡的,因而使得纳木错能维持一定的水位不变。
   不过,从2005年开始,一种可怕的现象在这里出现了,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大范围的、变化不是很显着的增温现象,它虽然悄无声息,但却在暗中干了不少坏事,特别是对冰川的影响较大。在它看不见的“魔手”折腾下,念青唐古拉山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融化的水量也比往年增多,这些水注入纳木错湖中,便造成了湖水的持续上涨。
   据科学家考察,除了冰川融化这一罪魁祸首外,湖水上涨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冻土的融化。纳木错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寒冷的气候中结下了一层厚厚的冻土,这些冻土中也有大量的冰。当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时,土里的冰也随之化成水注入了湖中,使得湖水不停上涨。
   第二个原因是湖水蒸发量的减少。湖水蒸发,除了受到温度的影响外,还要受空中云量、空气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最近几年来,纳木错地区的云量有所增加,这些云挡住了太阳,减少了阳光炙烤湖面的时间,从而使得纳木错湖水的蒸发量反而比过去减少了。
   融冰使湖水量不断增加,而云量增多使蒸发量减少,这就是天湖“发怒”的真正原因。
   “吃人”的河流
   一条看似平常的小河,却隐藏着万劫不复的巨大危险,一旦掉入河中,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同时,这里又是宁静纯美之地,淳朴的乡村风情、如诗似画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有人将这条小河称为世界上最危险、最没有人性、最令人窒息的险美双绝景点之一。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它杀人的秘密何在呢?
   一条看似平常的小河
   沃夫河,是英格兰中北部约克郡境内的一条普通河流。它发源于北约克夏行政郡的本宁山脉,蜿蜒流向东南,最后在约克以南汇入乌斯河。
   这条全长97千米的河流一路流过山间,流过草原和田野、村庄。河水流经之处,两岸的风景美不胜收:河岸边不是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就是盛开着五彩斑斓的野花;青葱如缎的草地上,羊儿正悠闲地吃草;河道两边是古朴的乡村建筑,偶尔有一座石拱桥横跨在河流上,筑桥的条石溢满风雨的痕迹和沧桑……在柔和温暖的阳光普照下,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淳美。
   这条河流的水质也是世界一流的,它流经的地方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因此河水总是清澈纯净,可以直接当作矿泉水饮用。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世世代代享用着河流的恩惠。他们用河水浇灌庄稼,洗涤衣物,过着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此外,河流还孕育了不少水生物,这里生长的鱼鲜嫩肥美,是很多垂钓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不过,这条看似普通的河流,却时常令当地人和游客们谈虎色变。
   “吃人”的河沟
   沃夫河沿岸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这里旅游,然而,有些人来到这里后,便永远从小河里消失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3章 恐怖的水(3)
 
 
   当地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一对新婚夫妻来到这里度蜜月。有一天,他们在河边散步时,妻子不慎滑倒,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中,丈夫赶紧下河营救,结果他们都没能从河里活着回来,连他们的尸体也不知去了何方。
   在这对夫妻被河水吞噬之前,已经有几十人在河中遇难了,很多时候,失足掉下河道的人连尸体都无法被找到。事实上,这一段“吃人”的河道看上去只不过是一个小水沟而已,人们把它称为“窄谷”。窄谷可谓名副其实:沃夫河的河床在这里陡然变得深邃、狭隘,其最窄处大约只有2米宽,看上去似乎一大步就可以迈过去。不过,这一大步却隐藏着万劫不复的巨大危险,生与死往往就在这一瞬之间决定了——如果平安跳到对岸,那么你还可以回家喝杯咖啡,但如果不幸掉进了河沟之中,那就只有等着死神来临了。
   虽然在窄谷的河岸边,随处可见警告栏或指示牌,但一些寻求刺激的人仍经常来这里冒险。飞跃到对岸的举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落脚的岩石都非常湿滑,如果不慎跌落到河道中,生还的希望可以说微乎其微。
   窄谷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致命因素呢?
   深不可测的河道
   沃夫河的上游,河道宽阔,水量较大,洪水季节,用“波澜壮阔”四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但这条河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河道却越来越窄,水量也越来越小,特别是在窄谷这一段,沃夫河从一条大河变成了涓涓细流。人们不禁要问:沃夫河的河水到哪去了?
   是支流把河水导走了吗?或者,大部分河水流进了湖泊之中?非也,沃夫河从源头一直到汇入乌斯河,都只有一条河道,根本不可能出现河水被“截留”的现象。在窄谷这一地区,沃河仍然还是叫沃夫河,只不过,它的宽度和深度被彻底倒了过来,似乎这里才是它的源头。
   那么,大量的河水去了哪里呢?答案就在窄谷狭窄的河道里。这些河道虽然很狭窄,肉眼看上去河水也不深,但实际上,河水下面是一个个恐怖的巨大岩洞,它们深不可测,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有多深——只有遇上大旱,水位开始回落,人们才能看到沟底一道道壮阔而可怕的裂缝。
   至此真相已经大白了:正是这些巨大的岩洞吞噬了河水,才使得波澜壮阔的沃夫河变成了涓涓细流。可以说,这条细流下面就是一个人间地狱,人一旦落入水中,很快就会被卷入深不见底的潭底洞穴,连尸体都不可能浮到水面上来。
   窄谷形成之谜
   今天,窄谷仍然张开大口,等待着那些轻视它的人主动送上门。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河道里摔倒,没人能够活着回来,而在这里游泳的死亡率也是百分之百,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去河边溜达,永远都不要想尝试跳过河去。
   那么,窄谷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些当地人可能会告诉你:窄谷是魔鬼挖出来的陷阱,它们平时躲在深渊下面,一旦有人落水,魔鬼就会把落水者拖入深渊之中,从而吸取他们的魂魄。
   据科学家考察后推测,窄谷应该是岩石和水长期作用形成的:窄谷下面的岩石是石灰岩,这种岩石和水一起极易发生化学反应,再加上河流的长期冲刷,从而在河道下形成了巨大的岩洞,并将大部分河水吞噬。而这些河水极有可能形成了地下河,从暗处流到了其他地方。
   喝不得的魔泉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有一则诸葛亮南征孟获,在云南遭遇哑泉的故事。
   小说中写哑泉“其水颇甜,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后来诸葛亮在一老叟的指引下,让误饮哑泉的兵士喝了解药——安乐泉的水,士兵们才得以脱离危险。
   现实中,真的有哑泉吗?它为什么能使人变哑呢?
   神奇的泉水
   你别说,现实之中还真的有哑泉。
   在我国云南省境内,一共有三处哑泉:一处在昭通地区的巧家县,一处在保山市瓦窑,一处在临沧市凤庆县。《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哑泉,位于昭通地区的巧家县境内,那里正是当年诸葛亮与孟获大战的地区。
   巧家县的哑泉,在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豆腐沟”的地方。
   近年来由于声名鹊起,哑泉的源头已得到了人们的保护。来到这里,只见一个长方形的水池上方,题有“哑泉”二字。水池四周砌有围栏,正中央的龙头嘴里,一股清清亮亮的山泉从里面不停喷涌而出。看上去,这股山泉与一般泉水并无两样。山泉顺着围栏下面的溪沟,一直流到了大山脚下的金沙江里。泉水流过的地方,有一层厚薄不一、呈淡黄色的结石层,有的地方结石层甚至厚达30厘米。奇怪的是,哑泉水很难渗入地下,即使流经沙地,泉水也只在沙上流淌,而且它经过的地方,草木很难生长。
   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哑泉和其他泉水有什么区别,但喝起来的味道明显不同。如果用手指沾一点水放到嘴里,顿时,一股怪怪的滋味就会弥漫整个舌头,这种感觉类似于吃了未熟的山楂果,有点酸涩,又有点酥麻。
   哑泉真的能致哑吗
   哑泉水真的能使人变哑吗?
   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不幸误饮了哑泉水,不但会使人致哑,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据说,过去这里自然环境险恶,交通不便,而方圆几公里之内,除了哑泉外,都没有可饮用的水。一些路经此地的外地人不明就里,走到这里焦渴难耐,捧着泉水便一通狂饮。误饮哑泉水后,屡屡发生中毒事件,有的人因抢救不及时还丢掉了性命。民国时期,有人在哑泉旁边立了一个石碑,上书三个大字:
   毒泉碑,并在石碑下面写道:“此水有毒,行人欲止渴,饮之则见鬼。”意思是这里的水有毒,如果饮水解渴,喝了就会丧命——此后,哑泉水中毒事件才逐渐减少了。
   那么,哑泉水为何有毒呢?传说在远古时代,当地的泉水并没有毒,人们用泉水浇灌庄稼,过着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一个妖魔来到了这里。这个妖魔胃口奇大,它每天要吃一只羊、一只鸡,并强迫村民们进供羊和鸡,扬言若不按时进供,就会扰得村里不得安宁。村民们没办法,只好每天在日落之前,将可怜的羊和鸡送到妖魔居住的洞窟前。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村子里的羊和鸡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村民们再也没有羊和鸡向妖魔进供了。妖魔勃然大怒,它在流经山下的泉水里施了魔咒。从此之后,这股泉水便不再像当初那般清甜了,泉水不但不能用来浇灌庄稼,而且村民饮用之后,轻则变哑,重则丧命,成为人人恐惧的“魔泉”。
   矿物质溶解水中所致
   除了传说,当地也有人认为:哑泉之所以有毒,很可能是当地毒蛇或蝎子之类污染水源,从而使得泉水中含有毒素。
   云南地处低纬度,境内大多地方属亚热带、热带地区,加之森林茂密,毒蛇、蝎子等经常出没,特别是一些毒蛇喜欢在泉水边逗留,它们身上的毒液很可能因此溶解在水中,从而导致泉水有毒。
   还有人认为,泉水有毒是西南地区的瘴气造成的。所谓瘴气,是指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这种毒气类似于生化武器,对人体危害极大,甚至会危及生命。当这些毒气溶解在泉水里时,便会造成泉水也带有毒素了。
   不过,这两种说法都不科学,因为泉水是常年流动的,而毒液或毒气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溶解在水中。更重要的一点,在云南广袤的土地上,为何只有昭通等三个地方的泉水有毒呢?
   原来,哑泉之所以有毒,是由于泉水中溶解了对人体有害的矿物质所致。
   哑泉所在的地区,地处滇东北金属矿带上,这里的地下岩层中含有丰富的银、铅、铜等金属矿。当泉水在地下流动时,会溶解一些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将钙、镁、铜等矿物质混合在水中,从而使泉水成为对人体有害的“矿泉水”。
   专家指出,这种“矿泉水”饮用过多,首先会影响声带,对人体的声带神经和语言中枢产生强烈的麻痹作用,使人发声嘶哑甚至暂时失声。同时,人会感到恶心、呕吐、腹泻,如果不及时就医,就会虚脱直至痉挛而死。
   如何解除哑泉之毒
   哑泉如此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不幸误饮泉水,怎样才能解毒呢?
   过去,当地人解毒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喝石灰水。石灰水是一种碱性水,它能与哑泉水中的含矿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钙沉淀。《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安乐泉,其实就是一种碱性水,这种水能与哑泉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缓解其毒性。
   此外,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服用一种叫“岩黄茶”的茶水。岩黄茶是一种清热解毒,消炎化肿的植物。过去,当地人在哑泉边上特地开设了茶铺,一方面方便过路人解渴降暑,另一方面也是救治误饮哑泉的人们。当然,现在当地的医疗条件发达了,这些方法都早已过时了。
   既然哑泉水有毒,那当地人的饮用水是如何解决的呢?过去,当地人要用水,必须到金沙江里去背水。直到1976年,当地的一个村民发明了一个利用小水窖囤积雨水的办法后,人们才解决了缺水的难题,也就不用再到金沙江去背水了。
   鄱阳湖魔三角
   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碧波荡漾,浩瀚万顷,号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从古至今,富饶的鄱阳湖不但养育了世代居息的湖边人,而且其优美旖旎的风光也使它声名远播,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不过,美丽富饶的鄱阳湖
   也潜藏着恐怖的危险:在一处被称为“魔三角”的水域,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令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
   恐怖的“魔三角”
   这片令人恐怖的水域,位于鄱阳湖西北的老爷庙附近,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便屡屡发生沉船惨剧。
   1945年4月16日,日本一艘叫“神户丸”的运输船进入鄱阳湖航行。这艘船加上其载重的货物一共2000多吨,当它行驶到老爷庙水域时,突然之间沉入湖底,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船上的200余人竟然没有一个生还。为了查明沉船真相,一个叫山下堤昭的日本海军军官带人前去侦察。他和水手们穿上潜水服潜入湖中,大约一个小时后,山下堤昭浮出了水面,而其他水手全都没能浮上来。他们去了哪里?是生是死?尸体在何方?谁都说不清楚。而山下堤昭上岸脱下潜水服后,神情恐惧,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很快,他便精神失常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着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一行人来到鄱阳湖,准备打捞湖底的沉船。几个月后,爱德华他们不但一无所获,而且在一次潜水后,除爱德华浮上水面外,几名美国潜水员在这里神秘失踪了。
   新中国成立后,船只失踪事件仍频频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从松门山出发的一条渔船北去老爷庙,船行不远便在岸上送行的人们的目光中,倏然沉入湖底;1985年3月,一艘载重25吨的船舶,凌晨6点半在晨光中沉没于老爷庙以南3千米处的浊浪中;1985年9月,一艘运载竹木的机动船在老爷庙以北附近突然笛熄船沉,岸上行人目睹船手们抱着竹木狂呼救命,他们逃到岸上后吓得魂不附体,不敢回头去望浊浪翻滚的湖面;2012年,一艘日本船只来此搜宝,奇怪的是,一船的人和大批珠宝都从湖中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魔三角”大猜想
   “魔三角”频繁的沉船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当地人起初以为是龟神在作怪,因为据传说,鄱阳湖中生活着一只万年老龟,经过千百年的修炼,老龟早已修炼成神,它能兴风作浪,让湖上不得安宁。为了航行顺利,船行至此,人们都要站在船头上,用鸡血祭祀龟神。然而任凭渔民、船工们怎样祭祀,总也逃不掉被湖水吞噬的噩运。
   那么,“魔三角”的沉船事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天晚上,两个渔民在湖边捕鱼时,突然发现空中有一块圆盘状的飞行物在慢慢滑行,持续几分钟后,飞行物突然一下加速,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外,也有人在晚上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浑身发光的物体掉入湖水中,将湖面映得通红,半分钟后,发光物突然消失不见。根据这两起目击事件,有人猜测:“魔三角”的失踪事故很可能是外星人驾驶的飞碟降临到了老爷庙水域,它们像幽灵般在湖底活动,从而导致沉船不断。
   有人还大胆设想:老爷庙下面的湖底深处,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外星人的飞碟基地。
   就在众说纷纭的时候,一个由专家组成的考察队来到这里。他们对老爷庙进行精确测量后,惊讶地发现老爷庙的建筑十分奇特:它正处在一座叫“落星山”的山体东西线的上下正中,三角形庙体的三个棱角和平面锥度相等,形成了很强的立体视觉,因此人们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始终与老爷庙面对面——这么精准的建筑,距今约1000年前的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人说是一种巧合,有人猜测是外星人所为,还有人说是鬼神所为。
   揭开“魔三角”形成之谜
   专家们调查后发现:老爷庙沉船事故多发生于每年春天的3、4月份,在这个时候,无论白天或夜晚,过往船只常面临被巨浪吞没的危险。
   为解开谜团,专家们建立了专门的科研小组,并在“魔三角”地区设立了三座气象观测站,对该水域的气象要素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研究。从搜集到的20多万个原始气象数据分析,专家们发现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少有的一个大风区。全年平均两天中就有一天是大风日,其中最大风力达到了8级,风速可达每小时六七十千米,在鄱阳湖乃江西省都居于首位。
   老爷庙水域的大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罪魁祸首竟然是与之相邻的庐山。
   庐山海拔
   1400多米,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离鄱阳湖的平均距离仅5千米左右,而且山体走向与老爷庙北部的湖口水道几乎平行。由于山上的空气较冷,气流常因下沉而向山下流动形成风。当庐山东南峰峦的气流自北面南下,即刮北风时,大风便会呼啸着穿过老爷庙水域。在这里,老爷庙水域独特的地形条件起了关键作用:水域最宽处为15千米,最窄处仅有3千米,从而形成了湖面上的“瓶颈”水域。就如我们在空旷的地方没有感觉,而在狭窄的小巷却感到狂风劲吹一样,大风在这里形成了“狭管效应”,使得风力成倍增长,风速骤然加大,特别是大风到达宽仅3千米的老爷庙水域处时,风速达到了最大值。在大风的狂吼下,平静的湖面瞬间波浪涛天,狂风巨浪使得过往船只防不胜防,经常被吹翻,打沉,从而酿成了惨剧。
   大风是造成“魔三角”沉船事故的原因之一,有的科学家也在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其他设想。虽然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魔三角”的元凶既不是鬼怪,也不是外星人。
   怒吼的巨浪
   数十米高的巨浪,形成一排恐怖的水墙直扑岸边,巨浪所过之处,一切都会被横扫一空。这种海洋里的超级巨浪,可以说是大自然最可怕的杀手之一。
   大海为何“发怒”?如何才能避免巨浪的危害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4章 恐怖的水(4)
 
 
   海滩上的灾难
   2004年12月26日星期天早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附近的马里纳海滩上,人声鼎沸,人流如织,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响彻海滩。一个年轻的女渔民正在和小贩交易,当她鱼把递到小贩手中,伸手准备接钱时,面对大海的她突然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连钱也忘了接。
   小贩迟疑地回过头,这时他看到了一幕奇怪的景象:眼前的大海突然消失了,海水不知去了哪里,裸露的海滩上,许多鱼虾在拼命挣扎、跳跃。
   这时,所有来早市交易的人们,都看到了这一怪异的现象。
   大家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莫名其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不一会儿,天边突然泛起一道白线,海水咆哮着扑了过来,海浪把巨大的石头卷起来,并把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许多渔船在海浪的扑打下出现了破损,有的甚至被掀翻了。
   “赶快跑啊!”眼看海水扑到了海滩上,大家纷纷跑到高地上避难。
   可是几分钟后,海浪不再咆哮,海面又平静下来。巨大的海浪退去后,许多渔民纷纷跑到海边去检查自家的渔船。
   就在这时,天边响起了“轰隆隆”的巨大响声,像巨雷轰响,又像是几千辆坦克同时开动。人们正在惊疑不定时,几层楼高的海浪扑涌过来。“那一瞬间,大海像突然间站立起来,一下扑到了我们面前。”死里逃生的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的可怕情景。
   海浪横扫了整个海滩,在海滩上进行买卖的人们,十有八九被海浪吞噬。海水还漫过马里纳海滩,扑进金奈城中,掀起两三层楼高的波浪。
   海浪消退时,带走了所有的一切。这一天成了渔民们的黑色星期天,许多人连尸体都未留下。
   大海为何“发怒”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吧:上面所讲的,就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惨剧。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飓风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这其中,以地震引起的海啸最为可怕:当海底发生地震时,震波的动力引起海水剧烈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并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海啸发生时掀起的惊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形成一道无比恐怖的水墙。这堵水墙可以推进至几千千米,它一旦到达岸边,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回过头来看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原因:当天凌晨,印度洋底发生了9级大地震,强大的震波猛烈撞击海水,形成了一系列令人恐惧的惊涛骇浪。几个小时内,印度洋沿岸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先后遭到海啸袭击,甚至遥远的东非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也受到了巨大海浪的冲击。据统计,这次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遭受海啸的国家,旅游业和渔业被重创,这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也是世界灾难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
   不得不防的恶魔
   作为地震最大的海上“帮凶”,海啸还严重威胁着一些岛国的生存。如在印度洋的这次海啸中,群岛国家马尔代夫就被“惊吓”不轻:该国至少有42个岛屿在此次的大海啸中遭到灭顶之灾,117人死亡和失踪。当时的该国总统加尧姆介绍,马尔代夫拥有1192座珊瑚礁岛,但平均海拔仅1米左右,因此“只要海水升高1米,马尔代夫就会被淹没了”。为躲避此次海啸,该国不得不从遭受袭击的岛屿疏散群众,致使1.2万人流离失所。
   除了这次惨烈的印度洋海啸外,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海啸,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约10米高的海啸。滔天巨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肆无忌惮地冲上海滩,造成了巨大灾难,其中日本东北部的宫城、岩手、福岛三县损失最为惨重。截至当地时间25日,这次特大地震及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万人。
   海啸如此可怕,我们该如何防范海啸呢?一般来说,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上也会掀起高达数米的巨浪,但浪的宽度并不大,因此冲击岸边的水量有限。而地震引起的海啸宽幅达数百千米,这种千军万马式的强大水阵破坏力十分惊人。
   2米高的海啸,便可使木制房屋瞬间遭到毁坏;如果海啸浪高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会被摧毁。专家研究认为:地震处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若地震处水深为5000米,海啸移动每小时可达800千米,和飞机速度差不多;水深10米,时速则放慢为40千米。
   专家指出,海啸的一个标志是地震,虽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但仍应引起高度警惕。那些住在海岸线附近的人们,一旦发现发生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海岸,撤离到高处避险。另外,岸边海水的不正常增高或降低,往往预兆着海啸到来,此时要特别警惕。专家同时指出:由于海啸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引人注意,而高速接近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所以人们发现时往往避之不及,因此,人类要加强海啸规律特点研究,建立预警和紧急救援机制,避免这一地震“帮凶”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日本龙三角之谜
   在日本列岛与小笠原群岛之间,有一片形似三角区的广袤海域,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数巨轮在这片清冷的海面上神秘失踪,不少飞机也在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将这片海域称为“最接近死亡的魔鬼海域”和“幽深的蓝色墓穴”,而当地渔民习惯称这个魔鬼三角区海域为龙三角。
   船只和飞机为何在这里神秘失踪呢?
   船只和飞机失踪事件
   龙三角最早的失踪事件发生在1928年。当年的2月28日,一艘名为“亚洲王子号”的6000吨级美国轮船驶离纽约港,它穿过巴拿马运河后,进入浩瀚无边的太平洋,朝着日本群岛的方向驶去。一个星期后,一艘在日本龙三角海域附近航行的轮船,突然收到了“亚洲王子号”发出的呼救信号,不过,这个信号重复几次后就消失了,而“亚洲王子号”也不知去了何方,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驻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动用了很多力量前去搜寻,但结果一无所获。
   船只神秘失踪事件的数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因为龙三角海域是美国和日本争夺的海上要塞,双方在此投入了大量的作战潜艇。不幸的是,这些潜艇在此遭遇了可怕的噩梦:不少潜艇潜入海里后,便再也没能浮出来。战争结束后,美军方面统计,在龙三角海域执行任务或路经此处的美军潜艇中,有1\/5因非战斗因素失踪,总数达52艘之多。
   而日军失踪的潜艇,估计也不会比美军少。
   除了船只失事,飞机在这里也难逃厄运。1957年3月22日凌晨,一架美国货机从威克岛升空,准备前往东京国际机场。
   当天14时,飞机开始飞临龙三角海域上空。此时飞机上所有的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而天空也很晴朗,飞行条件可谓非常完美。不过,2小时后,这架飞机却神秘失踪了,它永远没能降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而天空也很晴朗,飞行条件可谓非常完美。不过,2小时后,这架飞机却神秘失踪了,它永远没能降落到东京国际机场上。搜救队在方圆数千千米的海面上来回搜索,最终无功而返。这架飞机在龙三角海面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今天依然无人知晓。
   闪闪发光的海底巨轮
   导致船只和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在龙三角的海底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1957年4月19日,日本轮船“黄州丸”航行在龙三角的海面上。傍晚时分,突然两个飞行物从天而降,钻入离船不远的海水中,并在海面上激起了冲天巨浪。据水手们回忆,这两个飞行物直径约10米长,它们闪着银光,没有机翼,呈圆盘状。
   此外,还有船只在这一带海域发现了一种“闪闪发光的海底巨轮”:1967年3月,3艘货轮在龙三角航行时,船上的水手们都看到了一个泛着磷光的车轮状物体,它在水下高速运行,从旋转的中心辐射出闪烁金光……半年时间之内,人们总共6次观察到这一神秘的物体。
   这些圆盘飞行物或巨轮是什么?难道是它们导致了失踪事件的发生吗?科学家们对此予以了否定,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这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而且最简单的一个事实是:如果圆盘飞行物或巨轮导致了船只失踪,那为何这些目击船只却安然无恙呢?
   飓风成怀疑对象
   龙三角的失踪事件,会不会是飓风干的好事呢?
   飓风也叫台风,它生成于温暖的海面上。而龙三角海域的水流比较温暖,强大的飓风经常在这片海域中酝酿生成。据统计,这里每年可以制造30起致命的风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飓风制造工厂。当海面上出现飓风时,能引起猛烈的风暴潮,掀起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巨浪。一些人认为,那些失事的船只和飞机正是遇到了飓风,猛烈的风暴在瞬间使导航仪器全部失灵,转的中心辐射出闪烁金光……半年时间之内,人们总共6次观察到这一神秘的物体。
   飓风成怀疑对象龙三角的失踪事件,会不会是飓风干的好事呢?
   飓风也叫台风,它生成于温暖的海面上。而龙三角海域的水流比较温暖,强大的飓风经常在这片海域中酝酿生成。据统计,这里每年可以制造30起致命的风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飓风制造工厂。当海面上出现飓风时,能引起猛烈的风暴潮,掀起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巨浪。一些人认为,那些失事的船只和飞机正是遇到了飓风,猛烈的风暴在瞬间使导航仪器全部失灵,从而使得飞机或船只神秘失踪。不过,这一说法也遭到了专家们的质疑,因为当今大型的现代化船舶完全可以抵御风暴的袭击,一场飓风并不能击沉它。而且,在一些飞机或船只失事时,海面上的天气并不坏,并没有出现飓风天气。
   也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船只失踪是磁偏角现象造成的。
   所谓磁偏角,是指由于地球上的南北磁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不重合而造成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对航行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磁偏角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并不是日本龙三角所特有,因此,这一说法也不能解释船只迷航和沉没的原因。
   来自海底的解释
   为了弄清龙三角失踪的真相,日本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底部。日本海洋科技中心为此向龙三角的海底投放了一些深海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到达龙三角深深的海底后,逐渐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科学家们发现:在日本龙三角西部的深海区,地壳显得非常薄弱,地底深处的火热岩浆随时都可能喷发。当它们从海底直冲而上时,如果附近海面正好有船只或飞机经过,很可能便逃不掉神秘失踪的厄运了。
   此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即当太平洋板块发生地震时,超声波到达海面表层,便会形成可怕的海啸。
   毁灭性的海啸刚开始在洋面上生成海浪时,只有不到1米的高度。这种在大洋中所发生的缓慢浪潮,往往不易被过往船只察觉,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几十分钟之后,灾难降临了:海啸引发的海浪变成了巨浪,它们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800千米以上,足以摧毁海面上任何坚固的船只。如果海啸发生时正好赶上飓风,那么遇难船只甭说自救,就连呼救的时间可能都没有了。
   不过,那些失踪的飞机又是怎么回事?目前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恐怖的魔藻之海
   在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有一片长着大量海藻的神秘海域。自古以来,这里便频频发生海难事件,航海的人们将它形容为“海洋的坟地”。
   这片令人闻之色变的海域,便是有名的马尾藻海,它也被人们称为“魔藻之海”。
   世界上最清澈的海域
   马尾藻海面积为500万~600万平方千米,是一个“洋中之海”,它的西边与北美大陆隔着宽阔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广阔的洋面。它围绕着百慕大群岛,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是海,而只能算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顾名思义,马尾藻海上漂浮着大量的马尾藻,这是一种地球上最大型的藻类,而且生命力十分顽强,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它们漂浮在大洋之中,直接从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大片大片的马尾藻漂浮在海洋中,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大木筏。
   这些大“木筏”填满整个海域,使这里成了“海之绿野”。从空中鸟瞰,“绿野”辽阔,无边无际,看上去十分壮观。
   马尾藻海是世界上公认最清澈的海,它最明显的特征是透明度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片海域远离江河河口,浮游生物很少,因此海水中的杂质极少,看上去碧青湛蓝。据测定,这里的海水透明度深达66.5米,个别海区可达72米,这比透明度较高的热带海域高出了15~20米。因此可以说,马尾藻海是地球上海水透明度最高的海。
   不过,这片清澈的海域中,却隐藏着极其恐怖的危险。
   令人望而生畏的魔海
   自古以来,进入这片海域的船只几乎无一能“完璧归赵”。在帆船时代,不知有多少船只进入后即被马尾藻死死缠住,船上的人因淡水和食品用尽而无一生还,因此人们把这片海域称为“魔藻之海”。
   1492年8月,着名的航海家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后,他们不经意间闯入了这片绿色的海域。“真是太美了!”船员们欣赏着清澈宁静的海洋,忍不住发出了赞叹。不过,他们美好的心情很快便烟消云散了,因为帆船被海藻团团围住,几乎寸步难行。前进受阻,而后退又不可能,怎么办?就在船员们灰心丧气时,哥伦布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只有全力向前,才有可能走出困境,他当即下令大家全力排除海草。船员们拿起竹竿,使劲拨开周围的海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帆船才得以慢慢地驶出了这片可怕的海域。
   马尾藻海从此声名鹊起,成了探险家向往但又忌讳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叫奥兹明的英国少校接受了挑战,他一个人驾船去了马尾藻海。到达那里时,海上没有一丝风,“绿野”发出令人作呕的奇臭。他看到海面上到处是船只的残骸,仿佛这里是船只的巨大坟场。海藻很快将他的船缠住了,他用手去拨,双手竟然也被黏性极大的海藻吸住……到了晚上,疯长的海藻像蛇一般爬上船的甲板,令他惊恐万分。为了逃出这个地方,意志坚强的他与海藻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万幸的是,最后精疲力竭的他摆脱了海藻的缠绕,侥幸逃出了那个梦魇般的地方。
   不过,其他人可没有哥伦布和奥兹明这么幸运,自古以来,马尾藻海究竟吞噬过多少船只,谁也无法说清楚。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5章 恐怖的水(5)
 
 
   马尾藻从何而来
   马尾藻海上频频发生的海难事件,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和恐怖的色彩。后来的许多科幻作家都把马尾藻海描写成全球最可怕的海域,如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这样描述马尾藻海:“有无数遇难的残骸、龙骨和舱底的残片、破损的船板,上面堆满了蛤介和茗荷儿贝……”
   许多船只在这里失事,都是因为海中那无边无际的绿色海藻。于是,有人不禁会问:这里为何生长着这么多的海藻,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人说,马尾藻海下面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外星人的基地。为了不让地球人的船只来到这里,于是他们精心栽培了大面积的海藻,目的就是不让地球人发现海藻下面的飞碟基地。
   外星人之说当然不可信。有科学家分析认为,最初的马尾藻,很可能是从海岸边远涉重洋漂流而来的。因为这片海域十分稳定,海水中的养分也很丰富,比较适合马尾藻这样的藻类生物生长,于是它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繁衍成了一个大家族。
   船只失踪真相
   马尾藻海不但是船只的坟墓,而且这片世界上最清澈的海域还十分诡异:这里几乎捕捞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鱼类。也许正是应了中国那句“水至清则无鱼”的古话吧,这里的鱼十分稀少,海龟和偶尔出现的鲸鱼似乎是唯一的生命。在茫茫大海上,除了一堆堆漂浮在海上的马尾藻,这里显得空旷而死寂,而这诡异的氛围为船只的失事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多数人认为,般只在马尾藻海遇难,都是海藻的缠绕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
   为了揭开船只失事之谜,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冒险前往马尾藻海,经过多次探索,他们终于找到了船只在这里被困的原因。原来,这块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千米的椭圆形海域处于4个大洋流的包围中:西面的湾流、北面的北大西洋暖流、东面的加那利寒流和南面的北赤道暖流。这4股洋流像4个人将马尾藻海围在当中。由于“力气”都差不多,它们“打架”的结果是不相上下,谁都占不了便宜,因此4股流在这里徘徊不前,从而使得马尾藻海的海面十分平静。由于海水太安静了,海底的营养物质无法到达海面,所以鱼儿在这里几乎不能生存。又因为海上几乎没有什么风产生,因此过去依赖风和洋流助动的船只一到这里,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被困住了。
   所以,从客观上讲,导致船只失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海藻,而是这里如死水般安静的海面。不过,真相虽然揭开了,但笼罩在马尾藻海头上的神秘光环却并未消失。
   地中海无底洞
   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这便是闻名于世的地中海。美丽富饶的地中海沿海是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海域也潜藏着诸多危险。
   飞机失事、轮船失踪、可怕的无底洞……地中海的恐怖同样令人心惊胆战。
   神秘的失踪事件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地中海及其周围发生的一连串失踪事件一直令人费解。
   1969年5月15日18时左右,西班牙海军的一架“信天翁”式飞机拖着浓浓黑烟,一头栽进了地中海中。出事地点离海岸仅一海里,人们赶紧组织搜救。机长麦克金莱上尉侥幸活着,但被医院救醒后他却十分茫然,根本说不清飞机出事的原因。搜救人员打捞起两名死者的尸体,军方派军舰和潜水员仔细搜寻了几天,但始终没有找到另外5名机组人员。
   1980年6月的一天上午,一架意大利班机从布朗起飞,目的地是西西里岛的巴拉莫城,飞机航行预计时间为1小时45分钟。但飞机飞行37分钟后,突然从庞沙岛上空消失了,谁也不知道这架飞机去了哪里。飞机失事后,意大利紧急出动海空军寻找,但一无所获,机上的8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踪迹全无,连一具尸体都没找到。
   据称,在地中海中有一个神秘的“死亡三角区”。飞机经过这里时,机上的仪表和无线电都会受到奇怪的干扰,甚至定位系统也常出毛病,飞行员甚至弄不清自己所处的方位。这里也因此被人们惊恐地称之为“飞机墓地”。
   除了飞机失事,轮船也在这里频频失踪。1968年1月18日,一艘名为“达喀尔号”的以色列潜艇在土伦湾海域突然失踪。应以色列要求,美国派出专门用于海底搜寻工作的船只“海燕号”前往搜寻。就在搜寻工作紧张进行时,两天后的1月20日,一艘载着52名艇员的法国“密涅瓦号”潜艇,也在该海域突然失踪。
   法国军方派出30多艘装有先进声纳探测仪的海军舰船、侦察机和救生机等前往搜寻。“海燕号”也应法国政府要求,在该海域进行大力搜寻。然而,经过仔细搜寻,海中没有发现任何遗物,“密涅瓦号”和“达喀尔号”如石沉大海,永远从地中海消失了。短短两天之内,两艘潜艇于同一海域神秘失踪,使人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无法破译的现象
   在多起神秘的失踪事件中,一些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69年7月29日15时50分左右,西班牙海军的另一架“信天翁”式飞机在地中海上空执行反潜警戒任务时,怪事再次发生了。当时飞机上的乘员都是海军上校和中校,地面指挥所听到的最后呼叫,是机长博阿多发出的那一声恐怖尖叫:“天啊,巨大的太阳正朝我们飞来!”之后,飞机便神秘失踪了。后来,西班牙军事当局动用了10余架飞机和4艘水面舰船搜寻了广阔海域,但仅仅找到了失踪飞机上的两把座椅。“巨大的太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只剩下了两把座椅?这些怪事谁也说不清楚。
   而1975年发生的飞机失事事件也十分诡异。这年的7月11日10时30分,西班牙空军学院的4架“萨埃塔”式飞机在地中海上空训练。当时飞机排成集结队形正在飞行,突然前方一道闪光掠过,紧接着,4架飞机就像经过商量似的,齐刷刷地向海中栽去,很快便从海面上消失不见了。飞机失事后,营救人员仅找到了5名机组人员的尸体。那道闪光是什么?为什么4架飞机不约而同地朝大海扑去?其中的原因谁也不知道。
   “海底人”在捣鬼?
   地中海神秘失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这些失踪事件都极为诡异,而且大多失踪的飞机和轮船都不知所终,因此有人认为,地中海的海底可能生活着一种神秘的“海底人”,失踪的飞机和轮船正是被他们掳去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是从海洋中起源,现代人类的许多习惯甚至器官都还明显地保留着某些海洋生活的痕迹。比如,人一生下来就会游泳,还有人要吃巴盐,特喜欢吃鱼等等,而这些特征则是陆上其他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他们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很可能分成了水中和陆上两个分支,上岸的被称为“人类”,而水下的则被称为“海怪”。“海怪”(即“海底人”)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存,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存,他们的科学技术远远高于人类,因而能轻易地将人类的飞机和船只掳到海底。
   也有人认为:“海底人”不是人类的水下分支,他们很可能是栖身于水下的外星人。
   无底洞卷走飞机和船只?
   “海底人”和外星人的说法都太玄幻了,于是,科学家也参与其中,试图揭开失踪事件的谜团。
   在地中海东部的爱奥尼亚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吞吸着大量海水的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科学家们曾经把一种经久不变的深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海水一起沉下去的,结果这些染料都被无底洞统统“没收”了。
   第二年,科学家们又进行了新实验,他们把130千克重的玫瑰色塑料小颗粒掷入旋转着的海水里,希望能在其他地方发现这些塑料小颗粒。结果,一会儿工夫,所有塑料小颗粒便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全部吞入了无底洞中。从此,这些塑料小颗粒再也没出现过。两次实验证明:无底洞确实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无底深渊。而那些漏下去的海水又去了何方?谁也不知道。
   有科学家因此认为,那些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有可能正是遇到了无底洞的暗流而失事的,它们被巨大的旋涡卷入无底洞后,便永远地从海洋中消失了。不过,这种说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海底两万里
   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小说中,作家向我们描述了神秘、黑暗的海底世界。那么,现实中的海底两万里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地球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去探访两万里之下的海底世界吧。
   地球最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叫什么名?它的高度是多少?
   你可能闭着眼睛也能说出正确答案:珠穆朗玛峰,高度达8848.43米。没错,但要问你地球上最深的地方在哪里?它有多深?估计你不一定能说出正确答案。
   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底的马里亚纳海沟,它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洋底。这条弧形的海沟全长约2550千米,最宽约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其中最深处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其中,那它的山峰还远在海面3000米以下哩。
   你可能会问:这么深的海沟,人类是怎么测出来的呢?要知道:下到10000米以下的海底,要承受的水压高达1100个大气压,这么巨大的水压,对人类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过,人类的探险精神是伟大的,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里,咱们看看几个探险家的故事吧。
   1960年1月23日,瑞士着名深海探险家雅克·皮卡尔与美国海军中尉沃尔什乘着“的里雅斯特”深水探测器,成功潜入马里亚纳海沟。当他们潜到9785米深的时候,潜水器发生了剧烈震动,一块19厘米厚的舷窗玻璃顿时出现了轻微裂痕。雅克·皮卡尔非常担心会有意外发生,可是他不愿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回忆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继续下潜,就像刚才一样。没有多余的废话,我和同伴一致决定。”终于,他们花了5个多小时,成功下潜深度10916米,创造了当时最深的潜水深度。
   2012年3月,美国好莱坞着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下潜近11千米,成功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这也是人类第二次探底马里亚纳海沟,而卡梅隆则是单枪匹马潜至这一“地球最深处”的第一人。
   2012年6月27日,中国的“蛟龙”号也在马里亚纳海沟第5次下潜。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成功到达了水下7062.68米的深度,创造了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
   最深处有生命吗
   马里亚纳海沟不但水压高达1100个大气压,而且漆黑、冰冷,一般情况下,那里的海水温度只有2℃(在极少数的海域,受地热的影响,洋底水温可高达380℃)。照理说,在这样一个高压、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里,不太可能有生命存活。
   在千米深的海水中,潜水员曾经见到过平时大家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以及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他们发现过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过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但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他们能看到动物吗?
   回答是肯定的。在1960年的那次探险活动中,雅克·皮卡尔他们在海沟里发现了许多人类从未见过的深海动物:30厘米长的样子像海参的欧鲽鱼,以及一种形状扁平的鱼。1995年3月,日本的“海沟”号机器人到达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入——查林杰海渊底部后,进行了试样采集及拍摄等考察活动,人们从它传回的图像中看到:在茶色的海底泥土上,有一些白色的像海参一样的生物在蠕动,旁边还游动着数条小鱼。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6章 恐怖的水(6)
 
 
   深海里不止有生命存在,这里还有血腥与杀戮哩。据说,一种身长10米以上的霸王章鱼就生活在这片终年不见天日的海底世界里。科学家们虽然没有见过霸王章鱼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它的天敌抹香鲸的肚子里,发现了直径达20厘米的巨型章鱼牙齿——你可以想象:这么巨大的章鱼生活在海底,它每天得杀戮并吃掉多少猎物呀!
   那么,海底的这些生命是如何承受巨大水压而生存的呢?
   原来,为适应环境,它们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它们的表面组织变成了一层非常薄的层膜,能使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从而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
   充满危险的最深处
   与地球的年龄相比,马里亚纳海沟显得十分“年轻”,不过,它也有6000万年的历史了。
   马里亚纳海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这是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亲密”接触形成的:当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时,由于海洋板块的岩石密度大,而且位置低,它一头俯冲,插入了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并在发生碰撞的地方形成了海沟,而在靠近大陆一侧则形成了岛弧和海岸山脉。
   我们都知道:两个板块的接触处,是地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地方,可怕的火山和地震多数都发生在这里。据统计,全球的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在岛弧(山弧)地带,而浅源地震多位于海沟一侧,中、深源地震则位于岛弧之下和靠近大陆一侧。对马里亚纳海沟来说,这里可谓危机四伏:海底火山爆发频繁发生,而地震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只不过,隔着1万米的水深,火山和地震传到海面上时,能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所以海面上很难感觉到海底的地质活动。
   骷髅海岸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海岸,交错的水流、恐怖的大风、神秘的雾海,以及参差不齐的暗礁,使经过这里的船只经常失事。海滩上,散落着船只残骸和一个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
   这个海岸,就是位于非洲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的骷髅海岸。
   一个不可思议的海岸
   如果乘坐飞机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骷髅海岸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海岸的一边,是咆哮怒吼的大海,一个接一个的巨浪扑打着岸边,激起一道道白色的水线;海岸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金黄色的沙丘蜿蜒起伏,显得荒凉而诡异。
   走向这个令人恐怖的海岸,老远就能听到巨大的轰鸣声,仿若惊雷在海滩上滚动,又好似千万辆坦克同时驶过沙滩。转过一个岩角,海岸一下暴露在眼前,只见数米高的巨浪从海中奔涌而来,直扑怪石嶙峋的岸边,瞬间浪花四溅,万千水雾纷纷坠落,看上去惊心动魄。
   这条绵延的海岸线长达500千米,以海岸为分界线,可以说这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你很难相信旁边就是世界上最为干旱的沙漠之一。沙丘无穷无尽,常年滴雨不下,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沙漠里仿佛着了火一般。而在海岸沙丘的远处,7亿年来由于风的作用,岩石被刻蚀得奇形怪状,仿佛妖怪幽灵凸显在荒凉的地面上。而在南部,虽然连绵不断的内陆山脉是河流的发源地,但这些河流的水量都不大,它们在沙漠的吞噬下,往往还未进入大海便已经干涸了。站在高处看去,眼前那些干透了的河床仿佛沙漠中荒凉的车道,一直延伸至被沙丘吞噬为止。
   一个令人恐怖的海岸
   骷髅海岸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这里的海岸沿线陷阱密布,处处充满了危险:海水里暗流交错,暗礁密布;海面上,白天时常刮起恐怖的8级大风,晚上风停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雾却又笼罩着海面。
   一直以来,骷髅海岸都是航海者的噩梦之地。在海岸附近的沙丘上,随处可以看到一条条船只的残骸,这些船只的大半部分深埋在沙丘里,有的仅露出尖尖的桅杆。由于干旱加剧,沙丘逐渐向大海推进,因此这些船只残骸离海岸越来越远了。
   据说,过去从这里经过的船只频频失事:有的船只遭遇暗礁倾翻,有的被巨浪推到岸边打得粉碎。侥幸逃生的船员从海水中爬上岸后,等待他们的却是荒凉无比的沙漠。在海岸边的沙丘里,这些没有食物、没有淡水的人被风沙一点一点地折磨致死。因此,骷髅海岸布满了各种沉船残骸和船员遗骨。1943年,人们在这个海岸沙滩上发现了12具无头骸骨,它们横卧在一起,附近还有一具儿童的骸骨。据推测,这些人死于1860年,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何都掉了头颅。
   骷髅海岸过去并不叫这个名字,葡萄牙海员过去将它称为“地狱海岸”。1933年,一位叫诺尔的瑞士飞行员驾驶飞机,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不幸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搜救队前往寻找时,一位当地人告诉他们,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被找到。后来诺尔的遗体一直没有被发现,但骷髅海岸却从此得名。
   一个美得出奇的地方
   骷髅海岸虽然恐怖,但同时它又美得出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集天堂与地狱于一体的地方。
   在雨季里,当内陆降下倾盆大雨的时候,一些河流会冲破沙丘的重重阻碍,长途跋涉流入这里的大海。即使在干涸的季节,因为河床下有地下水,无数动植物也能在这里“安家落户”,再加上这里频繁出现的大雾天气,也给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植物们利用叶片收集雾凝结而成的水分;甲虫挖出条沟,舔饮凝聚在沟中的露水;盘绕的蝮蛇,则用嘴啜吸鳞片上的湿气……湿润的草地和灌木丛,也吸引了大型的哺乳动物来此觅食,在这里,你有时会看到大象把牙齿深深插入沙中寻找水源,大羚羊则用蹄踩踏满是尘土的地面,想发现水的踪迹。
   海岸边,大浪把数以万计的美丽小石子冲上沙滩,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玛瑙、光玉髓和石英的卵石五彩斑斓,给这里带来了不少亮色。而在冰凉的海水里,生活着数以亿计的鱼。每年,大群的沙丁鱼都会来到这里,它们同时也引来了一群群海鸟和数以千万计的鲨鱼、海豚以及鲸等捕猎者。
   骷髅海岸还是南非海狮的固定家园哩,海狮们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上,但每年的春季,它们都要回到这里生儿育女。它们一到来,漫长的海岸线便成了它们恋爱嫁娶的温床。每每此时,海岸边就挤满了海狮,它们用鳍状肢当腿使用,那笨拙而可爱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
   骷髅海岸为何干旱少雨
   骷髅海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沙漠海岸之一。这片严酷的土地十分干旱,沿岸的年降雨量不到25毫米,有的年份甚至滴雨不下,当地人将它称为“土地之神龙颜大怒”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土地之神龙颜大怒”呢?
   原来,这里的干旱气候主要是季风造成的。这个地区,主要被两股强大的季风所控制。一股季风来自东面的印度洋,它是骷髅海岸地区的“常客”,很多时候,这里都处于它的控制之下。这股季风带来的不是雨水,而是干热的空气。在干热的风无休无止的吹拂下,尽管处于海边,这里的温度也会升高到38℃。
   另一股季风来自大西洋,它凉爽而潮湿,但在这里却是匆匆“过客”。并且,这股季风还十分“吝啬”,它只在沙漠地区降下很少的雨水便匆匆逃走。偶尔,沙漠里暴风雨也会骤然降临,但这场并不酣畅的暴雨之后,迎来的便是全年滴雨不下的可怕现象。
   苏格兰大旋涡
   旋涡是因潮汐涨落或水下空洞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在视频游戏或海盗电影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海面上出现巨大旋涡,瞬间将船只卷入海底,船上的人们全都不知所终。现实之中,海上会不会出现这样可怕的旋涡呢?
   回答是肯定的,在欧洲北部的苏格兰海岸附近,就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大旋涡。
   海上惊魂
   19世纪中期的一天,一艘轮船从冰岛驶向苏格兰。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后,大不列颠岛已经遥遥在望。由于这次航行十分顺利,海上没有遇到什么风浪,船长和水手们都十分高兴,大家站在甲板上,兴致勃勃地欣赏起大海的风光来。
   轮船离海岸越来越近,不过,这时天气悄然发生了变化。天空中黑云密布,雷声隐隐,海面上风起浪涌,轮船在海浪的影响下,行驶速度明显受到影响。“暴风雨要来了,加大马力,全速前进!”船长赶紧下达指令,发动机很快喷出阵阵黑烟,发出巨大轰鸣,轮船乘风破浪向前推进。
   “不好,海面上有情况!”这时,负责了望的水手指着前方,惊恐地叫了起来。船长接过望远镜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离此不远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直径数十米的巨大旋涡,海水快速旋转,仿佛海底下有一只怪兽在搅动海水,如果轮船驶进旋涡,后果将不堪设想……船长来不及多想,冲到舵手身边,大声命令他立即转变航向。在舵手的紧急操纵下,轮船以一个近乎90度的转弯,向左侧方向驶去,从而避开了这个可怕的旋涡。此时,船上的人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后,又有不少船只在苏格兰近海一带发现了这个大旋涡,其中一些船只不幸被旋涡打翻,船上的人员无一生还。而这个夺命大旋涡也成了海上航行的一大恐怖之地,甚至有人将它称为“海上的墓地”。
   摄制组的噩梦
   关于苏格兰大旋涡的消息逐渐传开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一些人专程来到这里,试图解开大旋涡的秘密。但大旋涡可遇而不可求,而即使遇上了,面对如此恐怖的场景,谁也不敢下海去探索。
   一个拍摄制作纪录片的团队听说后,也来到了苏格兰。他们做了一番精心准备,不但配备了水下摄影机、潜水装备等,还租下了直升机和吨位较大的轮船,一旦大旋涡出现,摄制组将从空中和海上进行全方位拍摄。如果条件许可,他们还准备让胆大的摄影人员潜水下去拍摄,以解开这个旋涡的深度之谜。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天的等待后,巡视的直升机终于发现了那个巨大的旋涡。只见海面上风起浪涌,海水像受惊的野兽般快速旋转,看上去令人恐惧。直升机上的摄影人员抓住机会,拍下了旋涡的珍贵画面,但随后赶来的轮船却不敢靠近旋涡:相隔很远,便能感受到旋涡的巨大威力,海里似乎有一股巨大的神力拽着轮船,把轮船朝旋涡里拖。舵手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使轮船摆脱了旋涡的纠缠。自然地,下海潜水拍摄更不可能实现了。
   没有完成既定的拍摄计划,摄制组心有不甘。这时,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人形模特代替人下海,去探测旋涡的深度。于是,当大旋涡再次出现时,人们把一个穿上了救生衣、带着深度测量仪器的人形模特,从直升机上直接扔进了旋涡里。一眨眼工夫,人形模特便被旋涡吞噬了。
   当人形模特最终被找到时,大家发现:深度测量仪上显示的最深刻度接近200米,也就是说,大旋涡把人形模特卷到了近200米深的海水中。
   揭开大旋涡形成之谜
   苏格兰近海的这个大旋涡是如何形成的呢?
   让咱们一起先来看看苏格兰所处的地理位置。苏格兰位于欧洲北部大不列颠岛的西北部。大不列颠岛原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远古时代,经过两次地壳运动之后,大不列颠岛地块脱离了欧洲大陆,向大西洋方向漂流,群岛和欧陆之间因此陷落形成北海,而大不列颠岛也成了孤立的岛屿。
   苏格兰西北部,便是世界有名的苏格兰高地,这里有着雄伟壮美的自然风景:冰川时代留下的地貌、崎岖的山峦、精致的湖泊以及巨石覆盖的原野。由于近海岸一带便是高地,所以近海的海底不像一般的海底那样平缓,而是下切度很大,海水的深度自然也很深。也就是说,在近海的海岸下面,是一块很深的凹地——这样的地理构造,在海底潜流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海水回旋上升而形成旋涡。
   那么,海底潜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人提到英国,都会想到潮湿、多雨雾等字眼,实际上英国的气候也确实如此:由于地处大西洋上,又有湾流夹带大量水汽流经其周围海域,所以包括苏格兰在内的整个英国降雨几率都很高,全岛各地的年平均雨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每年雨季来临时,近海有时还会形成风暴潮,而处于大不列颠岛西北部的苏格兰近海岸一带,因为恰好位于低气压中心的附近,大风日数明显更多。大风搅起海水,形成海浪向近海涌来,如果又刚好遇到涨潮,那么形成的潜流就会加速冲击海面下的凹地,使深层的海水反卷上来而形成旋涡。
   可以说,正是特殊的天气和复杂的潮汐力,以及独特的地理构造铸就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死亡旋涡。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7章 诡异的水(1)
 
 
   诡异冰球大集结
   数百个大冰球躺在岸边,看上去像一块块白色的大石包,给人一种神秘诡异之感。这些冰球从何而来?它们为何在这里集结?有人说这是上帝的杰作,有人说是湖怪作祟,甚至有人说是外星人在搞怪。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咱们一起去冰球的发现地——美国密歇根州西北部的湖岸边去探索这些冰球的来历吧。
   诡异神秘的冰球
   这些巨大的冰球是密歇根州一名叫勒达·奥姆斯特德的妇女发现的。奥姆斯特德养了一条小型英国牛头犬,每天她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宠物出去散步。2013年2月21日这一天,奥姆斯特德带着牛头犬,走进了密歇根州西北部的睡熊沙丘公园。
   睡熊沙丘公园濒临密歇根湖,公园内景色旖旎,是远近居民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
   奥姆斯特德和牛头犬沿着湖岸风景区往前走,此时仍是冬天,湖上漂浮着一些残冰,岸边仍有不少积雪。奥姆斯特德一边走一边欣赏湖岸的美丽风光,而牛头犬却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岸边奔跑。很快,奥姆斯特德和牛头犬来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湖滩。突然,跑在前面的牛头犬停下来,像发现新大陆般大叫起来。“噢,那是什么呀?”奥姆斯特德走上前,她一眼便看到了沙滩上的那些又圆又白的大家伙。
   冰球有100多个,它们排列在30多米长的沙滩上,有些冰球完全纯白,而有的里面混杂了沙土,显得有些灰暗。每个冰球都和牛头犬一般高。奥姆斯特德试着用手抱了抱,发现冰球们都很重,估计每个冰球的重量有34公斤左右。“这真是太酷了!”从未见过冰球的奥姆斯特德显得异常兴奋,她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了这些神秘诡异的大家伙。
   关于冰球的几种猜测
   奥姆斯特德回去后,当天便在一家名叫“脸谱”的网站上发表了这些冰球的照片。她在图片说明里这样写道:“我认为这件事简直太酷了,尤其是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了说明冰球的大小,她还把狗和冰球作了一番比较:“我养了一条小型的英国牛头犬,而它们(这些冰块)和狗一样高。它们简直是巨型!”
   这些令人惊叹的照片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冰球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为此,大家竞相猜测,众说纷纭。
   “这绝对是上帝的杰作!”有人看到冰球照片后,认为这是上帝一手制造的,因为这些冰球看起来神奇无比,除了万能的上帝外,人世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制造出这些神奇的东西。
   有人则认为这些冰球是外星人搞的怪:外星人在造访密歇根湖后,为了留下他们的足迹,也为了给人类开个玩笑,于是他们利用湖边的冰雪捏造了这些巨大的冰球。还有人认为这些冰球很可能是密歇根湖里的怪物制造的。
   密歇根湖水域总面积约5.7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4米,其中最深处达281米——这么深的湖泊,里面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湖怪:它们趁夜深人静之时爬到岸边玩耍,从而留下了这些神秘的冰球。
   此外,还有人把冰球和俄罗斯天体坠落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冰球的出现与陨石之间有一定的关系。2013年2月15日中午,一颗陨石穿越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碎片,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因为陨石一般都呈圆形,与冰球的形状类似,于是有人认为这些冰球很可能与天体坠落事件有关。
   浮冰翻滚形成冰球?
   那么,这些巨大的冰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睡熊沙丘公园的护林员经过一番仔细考察,认为这些冰球可能就来自密歇根湖。他认为:湖面上的浮冰破碎后,一些冰块会在水中翻滚磨成冰球,最后被冲到岸边,并被奥姆斯特德和她的牛头犬发现。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2013年初开始,包括密歇根州在内的美国北部地方频频遭到寒潮袭击。在滚滚寒流肆虐下,许多地方天寒地冻,暴雪狂降,特别是2月8日至9日,一场暴风雪袭击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积雪超过60厘米,广袤的密歇根湖也被冰雪所覆盖。后来,随着气温慢慢回暖,湖面的冰块逐渐消融、破碎,一些较大的冰块在湖水的运动下,相互碰撞摩擦,并被打磨成了圆而光滑的冰球,在湖水的冲击下,这些冰块最终被冲到岸边。
   不过,过去密歇根湖也曾被冰雪覆盖,为何却一直没有出现过冰球?还有,既然奥姆斯特德发现的冰球是湖中浮冰被打磨而成,那么为何只有这一处地方有冰球呢?因为冰球们不会那么听话,只被冲到一个地方来。
   看来,冰球大集结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到底真相如何,目前谁也无法解释清楚。
   冰湖失踪之谜
   一个四五万平方米的高山冰湖神秘失踪,两个月后却又神秘出现,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鬼怪吸干了湖水,有人说是地震造成了湖水渗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一起到南美洲的智利去探索一番吧!
   美丽冰湖玩失踪
   这个冰湖位于智利的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国家公园内,这里距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约有2012千米。冰湖的面积有四五万平方米,湖水都是由四周高山上消融的雪水汇成。
   2007年3月,智利国家林业局负责人胡安·若泽·罗梅罗带人到这里巡查。走到冰湖旁边时,他们看到几只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相互追逐,嬉戏游戏。这天的天气很好,湖面清澈、明净,倒映着蓝天白云,皑皑雪山,景象美不胜收。罗梅罗他们被这里的美丽景致和安谧的环境深深吸引了,大家在湖边的一块岩石上吃过随身携带的干粮,又在湖边逗留了许久,才恋恋不舍地转身打道回府。
   两个月之后,罗梅罗再次带着人来到奥希金斯国家公园巡查。说心里话,那个冰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于是他想趁工作之机,再来欣赏一下冰湖的美景。不料,他带着工作人员来到两个月前发现冰湖的地方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水盈波亮的湖泊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滴水都没有剩下。冰湖原来的位置上,仅剩下一个约40米深的大坑。罗梅罗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或是记错了冰湖的方位。他和大家一起仔细搜寻了一番。当他看到此前漂浮在湖面上的巨大冰块散落在坑底时,才不得不承认了这一奇怪的事实。
   冰湖为何神秘失踪呢?所有人心里都不禁涌起疑问。
   关于冰湖失踪的猜想
   冰湖离奇消失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当地。一些当地人认为,这是山神发怒的结果。
   冰湖所在的地区附近有好几座雪山,据说这些雪山都由一位山神管辖着,雪山上的每一块冰川、每一滴融水都属于山神,任何人如果没有得到山神的同意,擅自进入雪山,就会引起山神的震怒。当地人认为:罗梅罗他们上一次在冰湖旁边逗留的时间可能太长了,以至于让山神生气了。山神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把湖里的水统统吸走,于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便消失不见了。
   也有一些当地人认为,冰湖消失是鬼怪干的好事:有一个专以雪水为食的魔鬼潜入了湖中,在他的贪婪吸吮下,湖水渐渐变干,而魔鬼也从那个40米深的大坑里溜走了。
   排除了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又有人提出了两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湖区下面可能存在火山岩浆。在一些火山喷发区,地底下往往存在着火热的岩浆。这些岩浆在地底下运行,突奔,当达到喷发条件时,就会从火山口喷涌而出;喷发条件不足时,它们就在地底下运行,并把它上面的水变成温泉或水蒸气。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因为湖底下有火山熔岩,所以把冰湖里的水都“烧干”,变成水蒸气消失不见了。
   第二种猜测:地震使湖底出现了裂缝。智利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冰湖所在的地区更是地震多发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地震使湖底出现了裂缝,于是湖水都从裂缝中流走了。
   不过,这两种猜测都站不住脚,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调查,证实这一地区近期并未发生过地震,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湖底下有火山岩浆的说法更是不靠谱。
   气候变化惹的祸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冰湖神秘消失呢?
   智利科学研究中心为此专门派出研究小组前去调查,由冰川学家安德烈斯·里韦拉负责。研究小组先是搭乘海军飞机从冰湖所在地上空经过,拍摄下数百张照片,接着又进入现场进行勘察。在一份海军公报中,里韦拉指出:“观察位于冰湖附近的冰川,我们看到一个大洞,或者叫大缺口。我们相信,湖水就是从这里流走的。这也证明,这一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薄。”
   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分析,最终得出了冰湖失踪的初步结论:导致冰湖消失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暖。里韦拉解释说,由于气候变暖,冰湖附近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冰湖水平面上升并且水压升高。当水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部分起水坝作用的冰川便无力阻挡水体,再加上冰川本身也在融化,因而湖水冲垮了冰川坝,大量的湖水随即顺着冲破的缺口流入附近峡湾,最后汇入大海,冰湖就这样消失了。就在里韦拉带领的研究人员勘察过后不久,冰湖又神秘出现了:在原先的位置上,一个比之前冰湖稍小的湖泊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更感神秘和诡异。冰湖为何又神秘出现呢?对此里韦拉解释说,这是因为四周的雪山融水继续下流到冰湖坑内,其中部分雪水重新凝结成冰川坝,从而使得冰湖又出现了。由于重新凝结的冰川坝结构比较脆弱,因此不排除冰湖再次失踪的可能。
   研究小组最后得出了一个完整的结论:冰川的消失和增加原本是这一地区的自然现象,但是气候变暖导致这一过程无法正常进行。可以说,如果全球气温没有升高,就根本不可能发生冰湖消失的现象。
   行勘察。在一份海军公报中,里韦拉指出:“观察位于冰湖附近的冰川,我们看到一个大洞,或者叫大缺口。我们相信,湖水就是从这里流走的。这也证明,这一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薄。”
   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分析,最终得出了冰湖失踪的初步结论:导致冰湖消失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暖。里韦拉解释说,由于气候变暖,冰湖附近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冰湖水平面上升并且水压升高。当水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部分起水坝作用的冰川便无力阻挡水体,再加上冰川本身也在融化,因而湖水冲垮了冰川坝,大量的湖水随即顺着冲破的缺口流入附近峡湾,最后汇入大海,冰湖就这样消失了。
   就在里韦拉带领的研究人员勘察过后不久,冰湖又神秘出现了:在原先的位置上,一个比之前冰湖稍小的湖泊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更感神秘和诡异。
   冰湖为何又神秘出现呢?对此里韦拉解释说,这是因为四周的雪山融水继续下流到冰湖坑内,其中部分雪水重新凝结成冰川坝,从而使得冰湖又出现了。由于重新凝结的冰川坝结构比较脆弱,因此不排除冰湖再次失踪的可能。
   神秘斑点湖
   在加拿大最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奥索尤斯地区,有一个神秘的湖泊,一年四季湖水的颜色会不断变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到漂亮的色斑。尤其是6月至9月中旬,这个湖泊还会呈现出众多诡异的圆圈,仿佛长颈鹿身上的斑点,它也因此得名为“斑点湖”。
   这个湖泊为何如此神秘?湖中的斑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不可思议的斑点湖
   如果夏天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奥索尤斯,当你乘坐直升机或热气球从空中鸟瞰时,将会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奇特景象:景色秀美的大地上有一个湖泊,与其他湖泊不同的是,湖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圈。从空中俯视,只见圆圈像一个个斑点,组成了十分奇怪的图像,密密麻麻的斑点既像长颈鹿身上的图案,又有点像老海龟背上的龟纹。
   这个湖泊,就是久负盛名的斑点湖,在四周青山的环抱之中,它像一个婴儿安静地躺卧在摇篮之中。走近斑点湖,你还会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湖水泛着白沫,显得十分浑浊,湖中的水深浅不一,白色的塘泥把整个湖泊划分成一个个圆圆的浅池。远远看去,这些浅池就像一个个漂浮在湖面上的岛屿。最大面积的“小岛”有篮球场般大小,最小的只有几平方米。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各个浅池中水的颜色都不尽相同,有的灰白,有的深绿,有的浅黄,有的湛蓝,有的青黄相间,有的黄绿夹杂……看上去十分神奇。
   为什么每个浅池中水的颜色各不相同呢?原来,这个湖泊之中的水之所以呈现出漂亮的蓝、绿等奇特颜色,是因为这里湖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是世界上最高的——镁硫酸盐、钙和钠硫酸盐,以及8种其他矿物质和4种微量金属。当浅池中水的矿物质含量不同时,呈现出的颜色也就各不相同了。
   一般情况下,只有6月至9月中旬来到这里,才能看到湖上的这些圆圈,其他时间来是看不到这些斑点的,因为那时的湖水比较充盈,将一个个斑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大湖。不过即使如此,也能看到湖里漂亮的色斑。
   神奇湖水会治病
   斑点湖虽然美丽,但湖水的水质却不敢恭维,湖面上漂着一层白花花的“脏”东西,让人一看便有些倒胃口。
   不过,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几乎都会做同一件事情:换上泳衣,争先恐后地跑进湖里,把湖水和泥浆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抹——湖里的水虽然不清澈,但却有独特的治病疗效,湖面上那层白花花的“脏”东西,其实是一些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可是治疗疼痛和疾病的上好药物哩。
   对早期的部落来说,斑点湖是神圣的,因为它可以治愈多种疾病,像疣、皮肤病、战伤和腰痛等。这里的人们世代都用这种具有医疗功效的湖水和泥浆来治疗疾病、减轻病痛。据说近代这个地区曾发生过一次起义,义军与政府军大战了几天,虽然义军最后战胜了政府军,但也伤亡惨重,由于缺少药物治疗,很多受伤的战士痛苦不堪。一天,一个受伤的战士无意间将伤腿伸到湖水里,没想到疼痛顿时缓解了许多,几天后,他的腿伤竟然不治而愈了。于是大家纷纷仿效,伤员们大多都康复了。
   斑点湖里的矿物质不但能疗伤,而且还能制造炸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湖曾经被征占,工人们利用湖里开采的矿物质,制造出了威力巨大的炸药。这些炸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在战场上起到了强大的杀伤作用。当然,现在的斑点湖早已不再是战争的“帮凶”了,它成了一个旅游胜地和治疗皮肤病的“良医”。
   斑点湖是如何形成的
   斑点湖里的那些神奇斑点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只有6月107至9月中旬来到这里,才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斑点呢?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8章 诡异的水(2)
 
 
   原来,斑点湖的形成,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奥索尤斯地区是加拿大最热的地区之一,夏天这里的气温可以达到38℃以上,而且天空云量很少,每天的日照时间很长。在炎炎烈日的蒸烤下,斑点湖表面的水分蒸发很快。在湖水大量蒸发的同时,夏天这里的降雨却很少,有时一个月都很难下一场透雨,因此,湖里的水量经常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基本上只有出而没有进。
   除了灼热的阳光“吞噬”湖水外,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也在加速湖水蒸发。这个厉害的角色,就是这里夏天夜晚的风。
   在白天阳光的照射下,斑点湖所在地区的气温较高,但一到夜间,气温便迅速下降,再加上湖泊四周群山环抱,四周山上的空气冷却后,便向山下流动而形成风。我们知道,风对湖水的蒸发起很大作用。因此,斑点湖白天被太阳烘烤,晚上受夜风吹拂,在风吹日晒的作用下不停蒸发,湖水便会迅速减少,从而使得水里富含的矿物质结晶出来,形成了许多白色镶边界线和浅池,这便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圆圈。目前来说,人们只在加拿大这个地方发现了斑点湖,因为它十分奇特,所以还被网友列为全球最像外星的九个奇景胜地之一呢。
   这里的炎热气候不但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斑点湖,还特别适合葡萄生长。在斑点湖所在的山区,许多田地里栽满了葡萄,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沉甸甸地垂吊在架上,令人垂涎欲滴。甜美的葡萄、美味的葡萄酒,以及斑点湖独特的风光吸引了大批退休老人,因而奥索尤斯居民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9岁,老人们在这里自得其乐,过着舒适安静的生活。
   神出鬼没的幽灵湖
   传说中的幽灵十分诡异,它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踪迹难觅。但在现实中,有一个湖泊也像幽灵一般神出鬼没,令人倍感惊讶。
   这个湖泊,就是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艾尔湖。
   一个幽灵湖泊
   这个诡异的湖泊,最早是由勘探队发现的。1832年夏季的一天,一支由地质专家组成的勘探队穿越澳大利亚中部的红色沙漠,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他们在重重沙丘的包围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盆地。这是一个干涸的小盆地,上面覆盖着一层盐。“沙漠里怎么会有盐呢?”专家们感到十分奇怪,但谁也无法弄清这个问题。
   时隔8年之后的1840年,一个叫爱德华·约翰·艾尔的英国探险家也穿越沙漠来到了这里,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振奋不已:在茫茫沙海之中,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湖闪着银光,倒映着蓝天白云,看上去美不胜收。“这个沙漠里的湖泊真是太美了!”爱德华十分兴奋,他马上用自己的名字艾尔给这个湖取了名字,从此,艾尔湖(也译为“埃尔湖”)正式得名,并经过爱德华的传播逐渐被外人所知。
   1860年,一支勘探队也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大湖,经过水质测定,认定这是一个含盐量极高的咸水湖。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行程急促,勘探队未能测出湖的面积,只能遗憾地原路返回了。第二年,队员们经过充分准备后,携带测量工具再次踏上了沙漠征程,他们打算测出湖的面积,并将它在地图上标示出来。然而,队员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却发现湖已经不见了,去年水波荡漾的地方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碱地。三年“失踪”一次每隔三年左右,艾尔湖便会“失踪”一次,它仿佛是在和人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当它消失时,湖盆干涸,湖底只剩下一层泛白的盐花;而当它出现时,湖水荡漾,碧波翻卷,景象十分美丽。
   据说平均每100年,艾尔湖才有两次完全被水充满,此时,它的湖面面积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9300平方千米——如果按其最大面积来算,它是大洋洲最大的湖泊。即使按照平均面积计算,艾尔湖也算得上是世界第19大湖。当湖水丰盈时,湖中的水不再是咸水,它成了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这个时候是艾尔湖生命的全盛时期:湖水中鱼儿游弋,湖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周围的沙丘似乎也充满了勃勃生机。不过,这样的美好时期总是很短暂,随着湖水消失,这里又成了一个可怕的盐场。
   关于艾尔湖的成因,当地的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片沙漠的颜色并不是红色的,它和其他沙漠一样呈现黄颜色。一天傍晚,一位叫艾尔的女神在给天上的晚霞涂抹颜料时,不慎打翻了红色的染料盘,那些红色染料掉到人间,恰好落到了这片沙漠里,于是整个沙漠便都成了红彤彤的了。而女神艾尔也受到天帝的严厉处罚,变成了沙漠南部的一个湖泊,这就是艾尔湖。当女神艾尔伤心落泪时,湖水便会填满整个湖泊,而当她安眠休息时,湖水便会消失不见。
   艾尔湖形成之谜
   艾尔湖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艾尔湖不是常年湖,而是一个时令湖。时令湖,即在某个时令才出现的湖,时令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河水和雨水,而艾尔湖也不例外,不过,沙漠里的降水极其稀少,艾尔湖及附近地区属于干旱沙漠气候,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这点儿雨下到地面上,很快就会被沙漠吸干。光靠天上降雨,是根本不可能形成湖泊的。
   秘密来自于艾尔湖的地理位置。原来艾尔湖是澳大利亚大陆最低的地方,它的湖盆最低点比海平面还低16米。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虽然艾尔湖所在的沙漠地区降水很少,但当雨季来临时,季风总会携带大量水汽,在沙漠外面下起铺天盖地的暴雨。雨水落到地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它们浩浩荡荡,长途奔袭,河水穿越广阔的沙漠,最后流到艾尔湖所在的湖盆中囤积起来,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湖。而湖的面积,主要取决于河流水量的大小:河水注入得越多,湖的面积就越大;河水注入少,湖的面积就小。
   有时候,艾尔湖的总面积会有9300平方千米,并分成南北两个湖,两湖之间由狭窄的戈伊德水道通联。北艾尔湖144千米长,65千米宽;南艾尔湖64千米长,约24千米宽。
   为何时常“失踪”
   每年雨季,艾尔湖在远方泛滥的河水中新生,然而,雨季结束后,它又开始玩起了“失踪”。艾尔湖时常“失踪”的原因何在呢?
   答案就是这里极端的炎热和干旱气候。艾尔湖所在的沙漠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恐怖地带。这里不但降水量少得可怜,而且气温极高,特别是夏季,强烈的阳光照耀着红艳如火的沙子,使得沙漠里更是炎热无比,气温常常可以达到38℃。灼热的阳光和超高的气温,使得湖水的年蒸发量超过了2500毫米,从而使湖里的水一天比一天少。在湖水被大量蒸发的同时,由于雨季结束,注入艾尔湖的河流水量也越来越少了。而且这些河流在沙漠里流动时,也同样受到烈日的炙烤和沙漠的吞噬,一路上因蒸发和渗漏损失很大,往往在半路上就消失不见了——没有了河水补充,等待艾尔湖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被炎热和干旱一点一点地“吞掉”,变成一个不毛之地。为了改变澳大利亚中部的干燥气候,科学家们正努力想缚住艾尔湖这个“幽灵”。利用艾尔湖比海平面低的特点,他们提出一个设想: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艾尔湖联系起来,让海水自动流向艾尔湖。
   如果这个设想变成现实,那么艾尔湖便永远都不会“失踪”了。
   诡异双层湖
   同一个湖泊里,水不但分成淡水和海水两个层次,而且生活着完全不同的鱼类和植物。这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令人不敢相信。
   不过,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巴罗角,的确存在着这么一个湖泊,它就是世界上最诡异的湖泊之一——双层湖。一网打出两种鱼这个湖泊叫纽瓦克湖,长180米,深约6米,它的旁边便是北冰洋的海岸——在湖的北部,有一条狭长的陆地,将它与北冰洋分隔开。
   阿拉斯加州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由于靠近北极圈,这里的气候十分严寒。纽瓦克湖四周无人居住,平时这里也鲜有人来。最早发现纽瓦克湖水秘密的,是一个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阿拉斯加州的土着居民,他们世世代代在陆地和海上狩猎,依靠捕鱼和饲养驯鹿,过着朴实简单的生活。
   有一天,这个爱斯基摩人带着渔网,偶然来到了纽瓦克湖边。他原本是打算到旁边的大海里捕鱼的,不过,走到这里时,他发现这个湖的水质相当清澈,湖中隐约可见鱼儿在游动,于是他撒了一网下去,拉起来时,手上感觉有些沉,打开网一看,网里鱼儿乱跳,这一下子竟然捕了七八条鱼。就在他把鱼儿从网上摘下来时,突然发觉有些不对劲:网里的鱼有些是淡水鱼,有些则是在海里才会出现的海鱼。这个湖里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鱼,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怀疑是自己的眼睛花了。于是他又撒了一网,拉起来一看,没错,打上来的这些鱼,一些是淡水鱼,他亲自撒下渔网,捕捉了一些鱼儿。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亲自撒下渔网,捕捉了一些鱼儿。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另一些则是海鱼。
   因为在这里收获颇丰,他又接连撒了几网,捕上来的还是既有淡水鱼又有海鱼。太奇怪了,怎么会有这么蹊跷的事情——在同一个湖里竟会出产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回去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族人。开始几乎没人相信,不过,人们跟着他来到这个湖边,亲眼见证了两种鱼被同时从湖里打捞上来后,大家才觉得神奇,于是每天都有人来到这里捕鱼了。
   湖里分出双层水
   双层湖被发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到了世界各地。
   一位生物学家听说这个奇特的湖泊后,不畏路途遥远,专程赶到了阿拉斯加州,准备揭开这个怪湖的奥秘。
   在当地爱斯基摩人的带领下,生物学家来到了纽瓦克湖。
   他一下便辨认出这些淡水鱼和海鱼的种类。可是,一个湖里为什么能生长出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呢?他觉得,这可能与湖水的特性有关。
   生物学家先是在湖中取了一些水样,发现湖里的水都是淡他一下便辨认出这些淡水鱼和海鱼的种类。可是,一个湖里为什么能生长出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呢?他觉得,这可能与湖水的特性有关。
   生物学家先是在湖中取了一些水样,发现湖里的水都是淡水,水质清澈纯净。这种水对淡水鱼来说十分适宜,但是对海鱼来说,它们是无法在这种基本不含盐分的淡水里生存的。难道湖里有什么奥秘吗?
   生物学家决定到湖里去探个究竟。由于湖水有6米深,所以他请来了一名潜水员下湖查看。潜水员下潜到湖面下2米深处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在距离湖面2米深的地方,竟然有一层十分清晰的分界线。当他穿越这层分界线,进入下面的水域时,发现这里的水与上面的水明显不同。潜水员采集好水样,回到岸上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大为惊讶,他干脆自己也穿上潜水衣,潜入湖中去探查……通过他和潜水员一次次的下潜,并多次分层采取水样进行分析,证实湖水确实在湖面下2米处分成了两层:上层是淡水,下层是略带苦味的海水,两层水的颜色各不相同。同时,他们还在湖里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上层的水里生长着一些淡水藻类,许多淡水鱼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游动;下层水里生活的各种动植物却与北冰洋海里的生物相似。
   双层湖形成之谜
   双层湖是如何形成的呢?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认为,这一切是上帝赐予渔民的福分: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极为艰苦,海鱼生长的速度都很缓慢,当地的渔民外出捕鱼常常空手而归。仁慈的上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解救人们,他命令海神把遥远地区的淡水鱼放进这个生长着海鱼的湖里供人们捕捉。
   而另一些当地人则认为,这是一个魔鬼湖,湖底下隐藏着一个专门以吃鱼为生的魔鬼。有一天,魔鬼觉得吃腻了海鱼,于是从遥远的地方捉了些淡水鱼养在湖里,以备在饥饿时大快朵颐。因此,这些当地人劝告渔民:不要再到湖里去捕鱼,否则惹怒了魔鬼,会给当地带来灭顶之灾。
   传说当然不可信,不过,一个湖里淡水和海水共存的现象确实令人百思不解,因为在风和水流的带动作用下,湖水通常会因上下搅动而溶合在一起,怎么可能出现清晰的分界线呢?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后,最终揭开了这个湖形成的原因。原来,这个湖泊最早的时候只是一块低洼地,它最初的水源来自这里丰富的冰雪:冬季里,这里寒风呼啸,雪花飘舞,湖泊四周积攒了大量的冰雪;春天,随着气温回升,冰雪开始消融,大量融化的雪水流入洼地里,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湖泊——这便是湖中淡水的来源。
   那么,湖中的海水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湖泊的北部是一条狭长的陆地,它把湖泊与海洋分隔开来。平常,湖泊与海洋“井水不犯河水”。不过,这条陆地实在太狭窄了,它看上去与堤坝差不多,当海洋上刮起风暴时,巨浪翻滚,一些海水(当然还有海鱼)便会翻过狭窄的“长堤”进入湖里。因为海水的比重比淡水大,所以一到湖里,海水便沉到了湖的底层。再加上当地气候寒冷,湖面绝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而2米多厚的淡水层也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团,因此淡水和海水之间的界面便格外分明了。
   精灵藏身之地
   你见过湖中湖吗?
   下面就向你介绍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湖中湖,这个湖不仅面积大,而且湖水可以让人漂浮在水面上。土着居民认为湖里有精灵藏身——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神秘又诡异的湖泊。
   相依相偎的母子湖
   先来说说“母湖”。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交界处,有五个世界知名的大湖,其中排名第二的大湖叫休伦湖。这个湖330千米,最宽295千米,面积
   5.96万平方千米。休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夏天时,这里湖水碧绿湛蓝,广阔无垠,湖面上海鸟翱翔,鱼儿跳跃;湖岸边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树叶绿得发亮,近岸处野花妖娆,开得灿烂无比。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大湖上,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湖中岛——马尼图林岛。这个岛长130千米,面积达2766平方千米,岛的形状极不规则。马尼图林岛上的景色十分优美,这里到处是洁白绵长的海滩、淡雅的湖泊、蓝色的海湾和绿色的田野,无论哪个季节来到这里,都会令人心旷神怡:春天百花怒放使人心情愉悦,夏季波浪田野让人回归自然,秋季红色枫叶让人赞叹不已,冬季气势磅礴的晨雾让人流连忘返。
   在马尼图林岛上,有一个长48千米,宽16千米,面积达104平方千米的湖泊,它就是休伦湖的“子湖”——马尼图湖。
   马尼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湖中湖,与自己的“母亲”一样,它同样是个风光旖旎的湖泊。这个湖安静优雅,湖水清澈,湖岸边长满了花草和垂柳。日出和日落时分,阳光金灿灿地照耀着湖面,景象美不胜收。此外,这个清雅湖泊还是垂钓的最佳去处,湖中盛产一种长约1米的北美狗鱼,对垂钓爱好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过,虽然是相依相偎的“母子”,但马尼图湖却与休伦湖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休伦湖是淡水湖,而马尼图湖却是堪与死海相媲美的咸水湖。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9章 诡异的水(3)
 
 
   漂在湖上看报纸
   中东的死海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湖泊,人可以浮在水面而不下沉。而马尼图湖不但也有这种神奇的浮力,而且湖水还有消除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功效。
   最早发现马尼图湖具有这种神奇疗效的,是在此游牧的印第安人。1837年,一种叫“天花”的传染病侵袭了这里,许多印第安人都染上了天花,其中有两人病情十分严重,已经不能走路了。当时正值畜群转场,人们必须把牛羊赶到另一个地方放牧。实在没有办法,族人只好留下一个小帐篷,把这两个病人遗弃在了湖边。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这两人发着高烧,又饥又渴。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身体的灼热和饥渴,于是一点一点地向湖里爬去,想借清凉的湖水减轻痛苦。不料他们一下到湖里,才发现湖水十分苦咸,而且他们的身体漂浮在水面上,竟然没有沉下去——在湖里连续泡了几天后,他们的病出乎意料地不治而愈。两人大喜过望,赶紧从湖里出来,起身去追赶族人。后来,人们将此湖命名为马尼图,意思是伟大的神灵。
   现在的马尼图湖,已经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据检测,马尼图湖的湖水中除了含有矿盐之外,还含有镁、钾、钠、钙、铁、硅等多种矿物质,湖水的比重达1.06,咸度接近中东的死海,是普通海水咸度的3.5倍。由于浮力超强,游人来到这里,可以一边躺在水面上晒日光浴,一边看报纸、聊天等。
   “母子湖”为何各具特色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同在一个地方,“母子湖”的湖水为何一淡一咸,差别如此之大呢?
   在当地印第安人眼中,马尼图林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梦幻和神秘的岛屿,马尼图林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就是“精灵”(即“神灵”的意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休伦湖上并没有这座岛屿。
   有一天,大森林中来了一位精灵,他看到这个湖很宽阔,而且景色很美,于是便想在这里定居,但他又舍不下原来居住的家园,于是他念动咒语,刹那天昏地暗,一块巨大的陆地从天而降,落到湖面上化为了岛屿,这就是马尼图林岛的来历。而陆地上原有的马尼图湖也一起来到了这个地方,成为湖中湖。由于两个湖原本并不相干,所以它们的水质也各不相同。
   传说归传说,其实,这对“母子湖”之所以水质不同,是这里的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造成的。首先,马尼图林岛是一个富含矿物质的岛屿,在雨季暴雨的冲刷下,大量的矿盐以及镁、钾、钠、钙、铁、硅等矿物质被雨水带进马尼图湖中,日积月累,使得湖水的矿物质含量相当高。其次,马尼图湖所在的五大湖地区,是北美洲太阳光照相对比较强烈的地区之一。
   由于湖面上空多数时间云量较少,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再加上夜晚湖面上风较大,因此这里的湖水蒸发很快。马尼图湖在长期风吹日晒的蒸发下,湖水中的矿物质加速析出,因而使得湖水能够使人漂浮起来。
   不过,你可能会问:在同一个地区,为什么休伦湖的湖水却没有受到半点影响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休伦湖的面积实在太大了,它的面积接近6万平方千米,最深处达229米。
   这么大的湖泊,矿物质在其中可以说微乎其微,根本不会改变它的淡水水质。另一个原因是休伦湖的进水量相当丰富,它与其他几个大湖相连,再加上湖周围有许多河流注入——相对于它的进蒸发量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它能始终保持淡水的性质。
   126126水量来说,这是一个童话般的美丽世界:静卧在荒漠里的湖泊,与雪山为邻,四周围绕着白色的盐带,宛若戴上皓玉似的项圈。它的湖面干涸结成了千姿百态的盐石,可以与云南石林相媲美,甚至能承载起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的重量哩。
   盐湖之王的魅力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也是一个盐湖的世界,有中国“聚宝盆”之称。盆地里储量超过百亿吨的特大盐湖有两个,10亿~10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千万吨的盐湖则星罗棋布,到处都是。整个盆地内的盐类矿产储量达千亿吨。
   有人做过这样的折算,这些盐如果全部开采出来,能在地球与月球间架起一座宽6米,厚3米的盐桥。
   察尔汗盐湖地处柴达木盆地最低洼、最核心的地带,它东西长约168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总面积达4704.8平方千米,是柴达木的盐湖之王。
   察尔汗盐湖是如何形成的呢?据科学家分析,亿万年前,柴达木周围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球的造山运动,使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在柴达木盆地四周异军突起,把曾经是汪洋大海的柴达木盆地隔绝开来,形成了内陆湖泊。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挡在了盆地之外,降水日趋减少,气候越发干燥,蒸发远大于补给,炎炎烈日像一台巨大的隐形抽水机,不停将湖中的水变成水汽扩散到空中。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下,湖面渐渐缩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盐类便结晶而出。当每升湖水中含盐量大于35克时,它便被赋予了新的名字——盐湖。
   由于当地气候炎热而干燥,察尔汗盐湖湖面的盐盖厚达数米。这层盐盖平坦而坚硬,不但汽车、火车可以在上面奔跑,连飞机也可以在上面自由起落。不过,在察尔汗盐湖最深处,有一个叫达布逊湖的湖中湖,人们来到这里,总能看到绚丽多姿的美景:风和日丽的时候,达布逊湖碧波荡漾,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般波光闪烁。因为湖中饱含多种元素的卤水,湖水时而碧绿,时而碧蓝,时而雪白。而湖中的结晶盐(盐花)更是五光十色,形状奇特,有的像珍珠,有的像宝石,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珊瑚……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盐湖勘探险境丛生
   察尔汗盐湖虽然美丽迷人,但要进入其中勘探,仍然面临重重危险。
   20世纪60年代,一支中国地质勘探队走进察尔汗盐湖,对这个盐湖之王进行了首次全面勘探。
   进入盐湖中,队员们才知道,不单单是这里的液体卤水可以让人丧命,湖里的一些“陷阱”也暗藏杀机:在一些固体盐的下面,往往隐藏着液体卤水,它们形成一个个可怕的杀人沼泽,如果稍不留神,一脚踩空,陷进去就很难再逃出来了。为了避免掉进“陷阱”中,队员们大多手中都拄有一根手杖:先用手杖试探前面的虚实,确定湖面坚硬后,才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趟过液体卤水,又跨过杀人沼泽后,队员们终于来到了坚硬的盐石层上。但就在这看似坚实的盐石上,也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危险。
   原来,在盐湖的下面存在着地下淡水,这些淡水将盐石侵蚀出了一个个窟窿,人们称为“小潜水”,意思是掉下去后,就会被水淹没。窟窿一般都比较深,人如果掉进窟窿中,没有人救援,是很难从里面逃出来的。
   在考察的过程中,尽管队员们小心又小心,在考察一处形似鳄鱼嘴的结晶盐时,危险还是出现了:一名男队员只顾着用相机拍摄那些美丽的盐石林,一时忽略了脚下的危险。正拍着,他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扑通一声,连人带相机一起掉进了“小潜水”里,湖水很快没到了他的胸部。幸亏队员们及时赶到,将他和相机一起捞了上来。
   万丈盐桥平地起
   不过,在地质队员们的眼中,察尔汗最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万丈盐桥”。
   到了察尔汗盐湖,大家才知道,原来万丈盐桥实质上就是一条修筑在盐湖之上的用盐铺成的宽阔大道。当时修筑格尔木至敦煌的公路时,必须要穿过察尔汗盐湖,设计师们在考察了盐盖的厚度和硬度后,选择了直接将路筑在盐湖上的方案。
   走在桥上,但见路面光滑平坦,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玉带似的盐桥,没有护栏,也没有桥墩,更没有流水。站在桥上远望,只见盐湖周围浩瀚无边,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这里降水极少,又干燥又咸涩,所有绿色的植物都无法生长;湖面好像一片刚被犁过的土地,又像一层层的鱼鳞,显得神秘而怪异。
   从表面上看,桥上是盐石,但其实下面都是湖水。这里的气候又热又干燥,据气象专家测定,察尔汗地区的蒸发量比降水量要大140多倍,由于长期蒸发,湖水已浓缩成一层坚硬的盐盖。在几十厘米至一米多厚的盐盖下面,是深达一二十米的结晶盐和晶间卤水,因此,公路实际上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
   而万丈盐桥可以说名副其实:盐桥总长32千米,折合市制可达1万余丈,这也是万丈盐桥名字的来历。走在盐桥上,感觉十分踏实。盐桥每平方米承重可达600吨,在承载能力方面,任何科学先进的桥梁都无法与察尔汗的盐桥相匹敌。而在盐桥上行车,汽车不能开得太快,因为盐桥的路面太光滑了,如果开得太快,就会打滑翻车。这里的养路工人,对盐桥的养护方法也很奇特:一旦路面出现坑凹,养路工人就从附近的盐盖上砸一些盐粒,然后到路边挖好的盐水坑里舀一勺浓浓的卤水,往上一浇,盐粒很快融化,并凝结在路面上,坑凹处便完好如初了。
   地球上最孤独的湖泊
   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湖泊,一大片灰蒙蒙的水,茫茫荡荡,湖面静得像一块玻璃。周围寸草不生,毫无生命迹象,只有一些形状怪异的石灰岩塔屹立在湖中,它们有的像石头树林,有的像假山,有的像外星人雕塑……这里,仿佛是某个荒凉的星球,充溢着一种神秘而怪异的气息。
   这个湖泊,就是位于美国加州东部的莫诺湖,它曾被着名作家马克·吐温形容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地方”。
   魔鬼制造的世界
   1852年夏季的一天,一名叫垂德维·莫尔的美国陆军上尉率领一支探险小分队,在加州东部的漫漫沙漠中艰难地行进着。“上尉,前面好像有一个湖泊!”途中休息时,一名队员举着军用望远镜望着远方,激动地叫了起来。
   队员们振作精神,加快速度向湖边赶去。一个小时后,一个面积达1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终于出现在眼前,然而,这个湖泊却没能给探险队带来一丝快乐:湖水咸得令人作呕,湖中别说鲜鱼,就连草都难以生长。湖边和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奇特的岩石,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看上去显得怪异而荒诞。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恐惧。
   这个“魔鬼制造的世界”就这样被莫尔他们发现了。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获知后,也亲自去感受了一番,他在《苦行记》中这样描述道:“它是一大片灰蒙蒙的水,茫茫荡荡,方圆一百英里,中央的两个小岛,只不过是隆起的地壳和火山的熔岩,例如像积雪一样是一堆堆灰色的浮石和火山灰,还有死火山的弯弯曲曲的岩浆斜坡,湖水已经封住并且漫入那巨大的死火山口……”
   湖水为何苦咸至极
   莫诺湖之所以十分荒凉,最大的原因,就是湖水实在太咸太苦了。
   莫诺湖的面积约有155平方千米,这个呈圆形的大湖直径达7.5千米左右,湖深约有60米。从远处观望,湖水清澈湛蓝,映着蓝天白云,美不胜收。不过,湖水的盐碱度很高,特别是碱性极强,用湖水洗衣,比任何洗涤剂都有效果。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将一件糊满污垢、肮脏无比的衣服直接放入湖水中,浸两下后取出拧干,只见衣服干净如初,仿佛是经过了最能干的巧妇之手。
   据测定,莫诺湖水的盐浓度几乎是海水的3倍,而它的碱性也很强,ph值高达10,而海水的ph值只有8。站在湖边,只见湖滩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鱼虾在这里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性。
   那么,莫诺湖的湖水为何苦咸至极呢?
   首先,来看看莫诺湖的“前身”。据专家分析,这个湖可能是76万年以前的一次火山大爆发形成的:火山熔岩从地底下不停喷射,火山口最后成了一个巨大的凹陷坑。尘埃落定后,周围河水都流向这个巨坑,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这个面积达1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这个湖泊的海拔为2000多米,但周围的大山均比它高,那些山峰终年云缠雾裹,白雪皑皑。积雪融化形成河流,成了莫诺湖最重要的补给水源。如果你到莫诺湖旅游,就会发现有5条来自雪山的河流,正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湖。
   照理说,雪山融水不可能又苦又咸,不过,由于莫诺湖位处凹陷的盆地内,四周皆是高山,也就是说,这个湖只有进口,没有出口。5条河流的水只能进,不能出,这些河水将盐及矿物质带进湖中,日积月累,使得湖水的盐碱度越来越高。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怀疑:河水只进不出,湖的水位怎么会保持不变呢?别急,咱们来看看莫诺湖地区的气候环境。原来,这个湖泊位于一片毫无生气、寸草不生的可怕沙漠之中。沙漠气候极其干旱,这里降雨量稀少,而蒸发量却大得吓人: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大量的湖水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中,而盐及矿物质却保留了下来,经过长期蒸发,湖水的盐碱度便越来越高了。
   石灰岩塔形成之谜
   莫诺湖虽然是地球上最孤独的地方,但正因为孤独,它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自从它闻名天下后,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慕名来到这里,为的就是一览莫诺湖独特的风光。
   除了平静如镜、如梦似幻的湖面,莫诺湖还有一个最为出名的景点,那便是岸边和小岛上形状怪异的石灰岩塔。那些由石灰岩石凝结而成的小塔,如人物,似怪兽,像器物,它们有的像骏马奔驰,有的像勇士啸天,有的像森林假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里也是摄影家的天堂,每当夕阳西下时,远方的雪山披上了一层轻柔的橘红色面纱,倒映在平静的莫诺湖上,与近处神奇的水上石林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风景画。
   这些石灰岩塔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专家分析,这些石灰岩和其他地方的石灰岩没有两样,但它的生成方式却十分独特。原来,莫诺湖的水源补给,除了来自5条高山融雪形成的河流外,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湖底的地下水。这些湖底地下水富含钙质,而河水却富含碳酸,两者在湖中相遇,便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即所谓的石灰岩。碳酸钙在湖底泉眼处慢慢沉淀、结晶,最后形成了石灰岩塔。它们在水中慢慢生长,有的甚至可以长到超过10米。不过,它们在水中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41年,远在500千米外的洛杉矶从流入莫诺湖的河流分流取水,使得莫诺湖的水位下降了10多米,湖泊“瘦身”,这些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塔才得以见到天日,并构成了一个童话般梦幻的世界。
   九寨沟的水哪去了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沟内因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景区四周峰簇峥嵘,雪峰高耸,108个翡翠碧玉般的湖泊分布在青山环抱的“y”字形山沟内,形成了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人间天堂”。
   水,是九寨沟众多湖泊的灵魂。这里的水,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堪称世界水景之王。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寨沟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水位下降更为明显。九寨沟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第10章 诡异的水(4)
 
 
   九寨沟水减少的猜想
   九寨沟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来自四周高山上的积雪,积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层渗出的水,在九寨沟的众多湖泊中,人们已发现了许多泉眼,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渗水,成为湖泊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九寨沟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们对景区湖泊水位的下降作出了四种猜想:其一,地下水的渗漏,有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岩石结构出现了异常变化,比如出现了裂缝,水顺着裂缝渗走了;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为扩大了湖泊出水口的面积,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来增多,导致了水位的下降;其三,蒸发量的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由于温度增高,使得湖泊内的水蒸发加快,从而使水位降低;其四,天上降水的减少,由于雨雪补充不足,使得整个九寨沟的水资源日趋匮乏,从而使湖泊内的水量随之减少,水位下降。
   这四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种说法更科学合理呢?科学家们用排除法进行分析,认为引起九寨沟水量减少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上降水的减少。
   天上降水减少的原因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沟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积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沟地面径流的源泉,而另一部分降水则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补充地面径流的水量,或是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说,大气降水是九寨沟水资源的根本保障。但近几十年来,九寨沟的大气降水正呈逐年减少趋势。
   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地区1959-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44年来,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正比例关系,尤其是在降水减少最多的7月,景区湖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低水位现象。据此,科学家们认定:天上降水的减少,正是九寨沟景区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九寨沟上空的大气降水减少呢?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减少的罪魁祸首是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广阔无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九寨沟、黄龙地区身处内陆,低层的气流难以直接到达,因此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夏季风的巨大动力:冬、春季节,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专家指出,近几十年来,夏季风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吹向内陆的北界出现了偏差,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汽不足,大气降水因此减少。
   此外,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也是大气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
   冷空气犹如降水产生的“发动机”,过去,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年年如约而来,在九寨沟、黄龙地区与暖湿空气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几十年来,到达九寨沟、黄龙地区的冷空气势力十分薄弱,无力与暖湿空气争锋抗衡,因而难以形成降雨。
   除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九寨沟、黄龙地区的降水减少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是九寨沟、黄龙景区及邻近地区气候发生显着变化、降水减少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人们大量涌入九寨沟、黄龙景区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扰了九寨沟、黄龙的局地气候,加剧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对该地区的降水减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与九寨沟、黄龙地区直线距离不足200千米的若尔盖、红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湿地区。湿地对维护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在草地上滥采滥挖、过度用水等人为因素,湿地退化、草地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很大。
   那么,人类该采取什么措施“救助”九寨沟的湖泊呢?科学家指出:一是借助高炮、车载火箭等常规增雨设备,在九寨沟、黄龙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使天上尽可能多地降雨,从而达到增加该地区大气降水的目的;二是在湖泊及其上风方布设增雨作业点,遇到干旱严重的年份时,出动增雨飞机,实施规模较大的增雨作业;三是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为科学研究保护措施提供观测资料。此外,还必须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良草场、退牧还草、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大力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信在人类的积极努力下,九寨沟潺潺流动的生命之水将恢复如初,“人间天堂”也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神秘马蹄声之谜
   ……夜深人静之时,四川省雅安市上里镇的一个古庙中,经常会传出阵阵不可思议的马蹄声。
   是骏马在奔驰?不是,声音来自古庙内的一口泉眼。每当泉水涌动时,奇特的马蹄声就会在静寂的山林中响起。有人说,这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来此饮水奔跑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茶马古道上死去的马儿魂灵在作怪,还有人说,这是泉水在溶洞内涌动时发出的声音。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一起到当地去探个究竟吧。
   神秘的泉眼
   这口神秘的泉眼名叫“白马泉”,位于雅安市上里镇的一个古庙中。古庙周围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高大的石牌坊耸立在深山密林中,凭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沿着石板路走进古庙,只见庙内的天井中间,有一个石砌的泉池。池子长3.7米,宽3.4米,深2.5米,泉底的巨石上,镌刻有龙马浮雕和临水石刻“龙洞”二字,一只石雕的龙头张着巨嘴,随时准备喷吐泉水。据记载,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有一名官员从泉水边经过,泉眼突然喷发,马蹄声随之响起,官员和随从十分惊奇。正当大家准备好好观察喷泉时,泉水又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来去无踪、伴随马蹄声的奇怪现象令官员大感神奇,他认为这是一眼神泉,于是将泉取名为白马泉,并在此建立了白马庙祭祀神灵。
   白马泉的喷发一般是在夜间,尤其是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泉眼喷发时,平静如镜的水面瞬间被打破,水面忽然荡起层层涟漪,顷刻间石刻龙嘴、龙腮处泉水外涌,洞中似抛珠溅玉,呼呼有声。当泉水一节一节下跃,巨石上镌刻的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渐渐传来的马蹄声。马蹄声由远至近,由慢到快,清脆而广阔。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白马龙泉潮圣井”、“灵泉白马嘶芳草”。
   这种神秘马蹄声是怎么形成的呢?
   白龙马饮水之地?
   “白龙马经常跑到我们这里来喝水,所以才会有马蹄声。”
   当地老人这样认为。
   当地传说:白龙马驮载唐僧到西天取经成功后,被如来佛祖加封为“八部天龙马”。获得自由后,白龙马四处游历。有一天晚上,它来到雅安市上里镇古泉边,被这口清澈见底的泉水所吸引,喝了几口泉水后,顿时感到浑身清爽,身心愉悦。从此,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白龙马就会从天而降,跑到泉边来喝水。它一到来,深山里便响起了的马蹄声。据说,有人曾在一个满月的夜晚,亲眼目睹一匹白马跑进庙中,然而追进去一看,白马却无影无踪;也有人曾看到过一匹白马在泉边饮水,但一眨眼工夫,白马便不见了影子。
   此外,当地还有一种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龙,后龙化马腾空而出,但因迷恋此泉,白马常在月静山空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当泉水涌动时,便如骏马奔驰,马蹄声不绝于耳了。
   除了神话传说,当地有人迷信地认为:马蹄声是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累死的马儿“显灵”所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第11章 诡异的水(5)
 
 
   茶马古道,是一条以我国西南地区为起点,通过西藏进入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古代交通要道。内地的茶叶、丝绸等,过去都是从这条古道输往藏区和国外,所以它又有“南丝绸之路”的称谓。
   雅安市的上里镇,是当时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每天,络绎不绝的人背着茶叶、丝绸,或是赶着马儿从上里镇经过。天色晚了,人们便在这里歇息,并让劳累了一天的马儿到白马泉周围饮水、放牧。千百年来,究竟有多少马儿经过上里镇,又有多少马儿累死在古道上,谁也说不清楚。迷信者认为:马与人一样,都是有魂灵的,那些累死的马儿魂灵聚集不散,一到晚上,便会到白马泉一带活动,从而使当地出现了诡异的马蹄声。
   也有人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看法,认为白马泉一带的岩石中存在较强磁场,从而使当地具备了类似录音机的功能,它们将千百年来古道上马儿行走的蹄声录了下来。某一天,当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与当时完全一致时,录音便会回放,人们便会听到马蹄声。不过,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白马泉出现的马蹄声,完全来自于泉眼,而非所谓的录音回放。
   一种虹吸现象?
   白马泉神秘的马蹄声现象,吸引了很多人前往探秘。
   专家到上里镇考察后发现,白马泉一带属于石灰岩地形,由于长期的地下水侵蚀,石灰岩地区极易出现溶洞、天坑等地貌。专家推测,白马泉的地下很可能存在一个溶洞,这个溶洞有一条斜斜上升的管状通道与外界相连,它的出口,便是泉眼所在的石刻龙头处。当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入溶洞,就会导致水位逐渐升高,管状通道内的空间随之逐渐缩小,而气室中的压强却逐渐加大。当气压达到一定强度时,虹吸口突然被水冲决,泉水便争先恐后地从石刻龙头中涌出;当地下水涌流得差不多时,管状通道内的气室水位下降,压强变小,水便往回倒流,回落时便产生了类似马儿奔跑的声。
   但为什么虹吸多出现在天气晴朗条件下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空气压力相对增大,更有利于虹吸现象的发生。另外,虹吸现象的发生,还与一段时间内地下水涌出的量有关:地下水涌出的量越多,虹吸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反之,虹吸现象发生的频率越低,这也是白马泉“有时一日一喷,有时三五日一喷”的原因。
   不过,为什么白马泉的喷发多数发生在晚上呢?这个谜至今无人能解。
   千年古井“呼风唤雨”
   井,一般是供人们生活取水之用。但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却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有人从这里取水饮用。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人们为免遭雨淋,所以轻易不敢揭开井盖……
   神秘的千年古井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境内,海拔1400多米,山上草木葳蕤,古木参天,环境幽深、宁静,游人至此无不心旷神怡。山上气候十分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当地人常用“蒙山天气喜无常,一日三变小孩脸”之说来形容。由于常年霪雨纷纷,云雾缭绕,蒙顶山茶的品质十分优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便是说蒙顶山茶天下有名。
   千年古井,便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山顶一带群峰陡峭,危岩兀立,唯有古井所在的地方稍显平坦。据传古井为种茶始祖吴理真所凿。《中国茶经》记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为取水浇灌茶园,吴理真便开凿了这口古井。
   据考证,此井已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井由三层石柱围就,井口直径不足1米,并被一块雕龙的石板盖着。古井边青苔丛生,砌井石板历经千年打磨光滑如镜。井边的石墙上,刻有“甘露”“古蒙泉”、“龙、井”等不同风格的字体,旁边附有古井的来历和说明。井前约50多米处,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牌坊,上面记载着蒙顶山的人文史实,牌坊之后,是麒麟石屏风。两只石麒麟用不同石料雕成,一只常年湿迹难干,一只即使雨天也不沾丝毫雨迹。井四周林木葱郁,遮天蔽日。即便在阳光灿烂的晴天丽日,古井一带也常云雾缭绕,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树隙间漏下,洒在青苔丛生的青石板上,更增添了古井的神秘。
   古井会“呼风唤雨”
   对此千年古井,《雅安地名文化趣谈》和《雅州通览》均有描述,并特别指出其“上覆石板,不可轻而揭取”,名山县志中亦记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
   为何口盖之以石,不敢轻而揭取?县志中解释,只要揭开盖井的石板,滂沱大雨便会从天而降,而只要盖上石板,雨便会消停,是故民间有“板揭即雨,板盖雨停”之说。在蒙顶山一带的农村,村民对古井十分敬畏,因为“向古井求雨,一般都会有求必应”。
   蒙顶山一带的降雨十分丰沛,很少遇到干旱年景。但在历史上,周围农村曾遭遇过几次大旱。每遇干旱年头,当地人并不慌乱,因为只要备上祭品,前往古井求雨便能一解干渴。据说,求雨的仪式十分隆重,男女老少必须非常虔诚,不但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最后揭井盖的人,还须得是未婚的童男。揭开井盖后,只要大喊三声,不多时天空便云遮日隐,很快便会下起滂沱大雨来。待到雨下够了,人们再去盖上井盖,雨很快又会止住,云散日出,天空又是一片湛蓝。
   时至今天,当地村民仍对古井的神奇感到敬畏。2005年7月,村民余君华带领一些人负责铺筑古井周围的路面。完工后,为清洁古井,他请来工人清除井底的淤泥。工人揭开井盖,刚刚开始清淤,好好的晴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全身都淋湿透了!”经历过那场大雨的工人们仍心有余悸。
   “平时我们都不敢揭盖子,怕被雨淋。”负责在蒙顶山景区打扫卫生的当地村民李华说。因为村民们都知道井的这一秘密,所以人们路过井边时,都显得小心翼翼,更不敢轻易去揭井盖,有时看到有不明就里的外地人揭开了井盖,他们都会赶紧上去盖好。
   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曾接到过一位叫郑先生的外地游客来信:前不久他和朋友一起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去见识了一下其“庐山真面目”,结果如传说所言,井盖揭开不久便下起了雨。“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神奇的雨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郑先生在电话中惊叹不已。
   那么,古井为何能“呼风唤雨”呢?
   揭盖下雨乃巧合
   针对古井被揭开井盖,发出咚的一声后才引发刮风下雨的现象,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古井周围的水汽含量十分饱和,揭开井盖时所发出的巨响对下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家分析:古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振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而形成下雨、刮风等现象。专家同时还指出:在井附近的地方,人若高声呐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并已被气象专家所破译。
   但这种说法却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而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当地气象专家在经过多次的试验和观察后,对蒙顶山古井“呼风唤雨”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原来,蒙顶山的山顶常年云遮雾绕,雨意氤氲,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何蒙顶山顶雨多,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气象专家也指出,这并非是古井“作孽”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就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12章 神奇的水(1)
 
 
   井中喷出“乳汁”来什么,井里会喷出“乳汁”?
   是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的西南麓,有一口神奇的古井,井内有时会喷出如乳汁般莹白夺目的井水,用这种井水泡的茶格外清香可口,堪称当地一绝。
   井内为什么会喷出“乳汁”呢?咱们一起到当地去了解一下吧。
   一口神奇的古井
   乳泉位于广西桂平市西南麓的西山景区内,这里风光旖旎,植被良好,树木茂密。在景区龙华寺右侧的一块突出山崖下,坐落着一口千年古井。井旁有一块白色的石碑,上面写着“乳泉”二字;在井的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木牌,木牌上用篆体书写的“乳泉古井”四个大字透露出一股神秘之气。
   乳泉古井西边的崖壁上刻着一行字:泉边有石为吾友,客里逢人说此山。北面的崖壁上则写着:盘石茶芽咸称美味,深溪乳水众试皆甜。走进古井,只见井口圆圆的,直径大约有1米,井壁四周的石头呈灰褐色,上面长满了绿茵茵的苔藓。井深约1.4米,里面的水十分清澈。据说,井水常年维持在一个固定水位上,冬天从不枯竭,夏天也不溢出,而且泉水温度一年四季保持在25℃左右。清朝时期的《浔州府志》上有记载,称乳泉“冬不枯,夏不溢,清冽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
   井内喷出“乳汁”来乳泉井水平时清澈、透亮,与一般的井水毫无两样。但当它喷乳时,水便会变得像新鲜的乳汁般白洁晶莹。
   喷乳现象发生时,井中先冒出一条条乳白色的水柱,白色泡沫自下而上冲出水面,再散开在清水中,清水顿时变成乳白色。此时俯瞰井底,只见白色“乳汁”源源不断地从井底潺潺溢出,如气雾状在井内弥漫扩散,并在井底形成一些美妙的图案:时而如观音佛像,时而像乌龟壳花纹,时而像树枝草叶……图案栩栩如生,瞬间万变。有时井水浓度极高,像凝乳般铺在井中,令人惊奇万分。
   喷乳现象可遇而不可求,并且喷涌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一般持续两三个小时后,白色乳状液体便会慢慢消失,最后井水又恢复成原样,古井又变得清澈见底了。
   据检测,乳泉水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用它泡茶茶香,酿酒酒醇。当地人长期用乳泉水泡西山茶,泡出的茶特别清香,被称为西山一绝。而用乳泉水酿制的“乳泉酒”,被称为“广西茅台”,特别醇厚甘美。此外,人们还用乳泉水煲汤、煮粥等,据说这样煲煮出来的汤粥尤其白浓,味道鲜美。
   “喷乳”是菩萨显灵?
   古井“喷乳”的奥秘何在呢?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西山佛显圣的故事。传说西山佛本是一个财主,由于他乐善好施,经常接济穷人,因此得佛祖点化而成为菩萨。有一年,桂平大旱,数月滴雨不下,庄稼枯萎,人畜饮水困难。西山佛偶然到此,看到人间有难,于是化身为一个老者,在当地的一口枯井里作法,乳白色的甘泉从地下源源不断涌出,从而解救了一方百姓。为感谢他为人间送来甘露,当地人在乳泉旁边修建了寺庙供奉他。
   除了这个故事,当地还流传着龙女为子送乳的传说: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小龙女爱上了人间的一个男青年,她瞒着龙王,偷偷溜到人间结婚,并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女。龙王闻知大怒,他派人将小龙女的一对小儿女抓走,囚禁在西山的一口枯井中,企图逼迫小龙女回到东海。小龙女并不屈服,为了让儿女不致饿死,她每晚来到枯井旁,将挤好的乳汁悄悄倒入井中,天长日久,井水便变成了乳汁。
   古井“喷乳”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有人认为,泉水中冒出的乳白色物质其实是一些微小的气泡,就像平时喝汽水冒泡一样,当大量微小气泡聚集在一起时,引起光线折射,人们从井口看下去,就会看到类似乳汁的白色物质了。
   也有人根据乳泉水中含有大量氡气和丰富矿物质这一事实,指出乳泉“喷乳”是氡气所致:当氡气随地下水喷出,速度很快,再加上泉水里饱含的矿物质经光线折射,就会使泉水变成乳白色,从而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井里喷出了“乳汁”。
   对这两说法,亲眼见证过古井“喷乳”的人们都给予了否定。
   而从现场拍的照片来看,井里的“乳汁”也绝不是光线玩弄的把戏,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乳状物质。
   岩石粉末溶解成“乳汁”?
   “乳汁”会不会是地下水变异形成的呢?
   大自然中,有些地下水确实具有颜色,如有的呈现黑色,有的呈现红色。这些地下水之所以有颜色,主要原因是水中含有某种离子成分或有较多悬浮物质、胶体物质。那么,乳泉中的“乳汁”是否也是这样呢?
   据考证,古井周围分布着一种叫白岗岩的岩石。这种岩石属于花岗岩的一种,它一般呈现白色或灰白色,虽然质地比较坚硬,但在外力作用下容易破碎,特别是在长期风吹日晒的作用下,这种岩石的地表部分会因风化而形成白色的高岭土。有人因此指出:大雨涝沱时,高岭土的细小颗粒被雨水冲刷,并溶解在水中,它们或汇入地表河流,或流入地下。由于地表河流水量大,高岭土溶解物并不明显,但井水水量有限,因而溶解物大量出现而形成“乳汁”。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每次出现喷乳现象,都伴随着大雨天气,从某种程度上讲,大雨正是喷乳现象的诱因。不过,为何只有西山这一口井有喷乳现象,而附近其他地方的井却没有呢?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泉里喷出鱼儿来
   在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风景区,有一个神奇的泉眼,这个泉眼里涌出的水清冽甘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更神奇的是,每年农历谷雨前后,泉眼中便会争先恐后地喷出鱼儿来,最多时一天竟能喷出500多公斤活鱼。
   泉眼里为何生长着大量鱼儿?它们又为什么会随泉水往外涌呢?
   神奇的喷鱼泉
   野三坡,是河北省有名的风景区,这里植被繁茂,野花妖娆,地下泉眼很多,随处可见清澈的泉水涌出来,汇成小溪流向远方。野三坡最着名的泉眼有4个:鱼谷洞泉、神鱼泉、神洞泉、神天泉。
   这4个泉中,又以鱼谷洞泉最为有名,因为这个泉的泉眼能往外喷鱼。
   鱼谷洞泉的泉口有水桶般粗细,泉水的流量约为每秒0.42立方米。站在泉边,只见泉水从一个形似乌龟头的地方涌出来,泛着白亮亮的水花流进水潭中。潭水清澈,里面的一块块石头清晰可见。泉水清冽,喝入口中有一股甘甜的味道。据专家测定,泉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可以说,这里的泉水就是最好的矿泉水。
   仅从泉水来看,鱼谷洞泉算不上神奇,不过,每年的农历谷雨前后,这口泉便显示出了它神奇的一面:喷鱼!先是零星的鱼儿从泉眼中不停涌出,不一会儿,泉眼中的鱼越来越多,它们拍打着水花,拼命从洞中挤出来,大鱼蹦,小鱼跃,鱼儿们像离弦之箭,争先恐后地被射向空中,跃落在面前的水潭中。在阳光照耀下,鱼儿雪白的肚腹闪闪发亮。此时再看水潭中,只见水里密密麻麻游动着一层鱼。
   从泉眼中喷出的鱼儿,每尾重六七两,它们黑脊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为“石口鱼”。喷鱼时间最长可以持续3个多小时,最多时一天竟能喷出500多公斤活鱼。每当此时,附近村民都兴高采烈,他们呼朋引伴,携筐背篓前往捕捞,使得泉边热闹非凡。
   别有洞天的鱼谷洞
   那么,这些鱼儿来自何方呢?
   让咱们顺着泉水涌出的方向去找一找吧。通过寻找,你会发现:与鱼谷洞泉相通的,是一个叫“鱼谷洞”的洞穴,也就是说,鱼谷洞就是泉水的源头。
   鱼谷洞的洞口位于野三坡景区的半山腰,它已经探明的长度达1800多米,几乎穿过了整座山的腹部。这个洞穴一共有5层,里面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洞底还有石花、云盆、鹅管、地质遗迹等景观。洞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地下河,它在洞中各处静静流淌。鱼谷洞泉的泉眼,就是这条地下河的一个出口。因此可以肯定:鱼谷洞泉喷出的鱼儿,就来自于这个洞穴的地下河中。
   不过,平常时间鱼谷洞内却看不到一条鱼儿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因为洞内结构十分复杂,大大小小的洞穴特别多,而地下河隐在深黑的洞穴中,鱼儿们得以在这里藏身,所以进洞游览,你根本看不到一条鱼的影子。
   你可能会问:洞穴中一般食物很匮乏,这么多鱼儿靠吃什么维生呢?是呀,洞穴中的水一般很清澈,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没有食物供给,鱼儿别说长大,连生存都不太可能。鱼谷洞内的这些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鱼是龙王三太子带来的?
   据民间传说,远古时候,野三坡一带大旱,数月滴雨不下,玉帝命南海龙王的三太子前去野三坡降雨解旱。三太子飞到这里兴云施雨时,见旱情严重,民不聊生,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多降了10毫米的雨量。玉帝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命天兵天将把三太子拿下,关押在鱼谷洞里受罚。三太子的部下——鱼兵们不忍离开主人,于是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因此,鱼谷洞里的鱼儿相当多。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鱼谷洞的鱼儿确实大有来历。据专家考察,鱼谷洞泉中喷出的这种鱼,学名叫“多鳞铲颌鱼”,这种鱼只产于海河、渭河、淮河及长江上游,目前数量极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野三坡境内,有一条河叫拒马河,这条河长年奔流不息,而它正是海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专家分析,鱼谷洞内的地下河很可能是与拒马河连在一起的,它在某个隐秘的地方与拒马河相连,于是河中的鱼儿便顺着水道游到洞中来了。
   不过,它们又为何要在谷雨时节,从那个窄小的泉眼里喷出来呢?
   喷鱼的秘密
   原来,鱼谷洞内的地下河由于受冷热气候的影响不大,水温变化不明显,因此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冬天不管外面如何寒冷,洞内水温始终能保持在10℃以上,这就为怕冷的鱼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庇护所”。当冬天来临,外面气温大幅下降时,多鳞铲颌鱼便顺着水道游到洞中来避寒,因此洞中的地下河中积攒了大量的鱼儿。
   第二天春天,天气好转,气温开始回升,特别是到了谷雨前后,春江水暖,正是鱼儿觅食繁殖的好季节,于是洞内地下河中的鱼便集体游出来活动。它们中的一部分由通道的进口重新游到河里,而另一部分则可能忘记了“回头”,于是顺着通道一直往前游到泉眼的出口,最终从泉口喷了出来。
   野三坡鱼谷洞泉的喷鱼现象在世界都比较罕见,不过,这一奇观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鱼谷洞内水位下降严重,喷鱼奇观从此绝迹。进入20世纪末,当地开始大力投资保护生态资源,景区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率逐年上升,鱼谷洞水位也以每年10余厘米的速度增长,于是在时隔10多年后,鱼谷洞泉再现喷鱼景观——这一事实说明,生态保护对整个自然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沙漠鱼儿从何来
   鱼儿在沙漠里欢蹦乱跳?别开玩笑了,沙漠滴雨不下,水源绝迹,寸草不生,怎么会有鱼儿生存呢?
   可在地球上,还真有这么一片沙漠,它就是巴西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那里上千个湖泊镶嵌在片片沙丘之间,好像一颗颗蓝色的珍珠。一群群银光闪闪的鱼儿在“珍珠”中游来游去,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梦幻般的感觉。
   沙漠湖泊是怎么形成的?那些鱼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寸草不生的沙漠
   飞机向巴西北部的海滨飞去。这天真是一个好日子,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舷窗下,蔚蓝色的大海一览无余。咦,海岸边怎么有一条白色的飘带呢?
   这条飘带,就是赫赫有名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它位于巴西马拉尼奥州境内。这是一片临近海边的沙漠,白色的沙丘从海岸边向内陆扩张,一直延伸了50千米左右,构成了一片面积上百平方千米的沙漠。从空中俯瞰,连绵起伏的沙丘仿佛一条长长的白色飘带,又好似一张晾晒在海边的白床单。
   这张“床单”是怎么形成的呢?要知道,巴西的热带雨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拥有的淡水资源占世界30%,它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潮湿和最多雨的国家之一。而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周围都是热带雨林,茂密的雨林潮湿多雨,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很大。和热带雨林一样,沙漠地区的降雨量高得惊人。每年,大量的雨云都会在这里倾泻下1600毫米的雨量,比撒哈拉沙漠地区多了足足300倍!按照沙漠的定义,只有年平均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区才能叫沙漠。所以,严格地说,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并不属于沙漠。
   但奇怪的是,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和其他干旱沙漠一样寸草不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神奇的沙漠湖泊
   丰沛的降雨量,为何没有把这片只有300多平方千米的沙漠变成雨林呢?
   原因就是那些看上去白得晶莹耀眼的沙子。这些沙子原本是一些白色的石头,它们在河水和海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下,逐渐变成了沙粒,并被大风刮到沙漠里“定居”下来。据科学家考察,这种沙粒十分粗糙,几乎没有保水性能,而且无法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所以,沙漠里虽然降雨丰沛,但植物们都不肯来这里“安家”,即使有鸟儿将植物种子偶然遗落在此,那些种子也无法萌芽。
   沙漠里虽然寸草不生,但不可思议的是,每当雨季来临,在一座座沙丘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个深蓝色的湖泊。这些湖泊有大有小,大的可达90多米长,近3米深;小的也有10多米长,1米多深。据统计,这些湖泊有近千个之多,它们与白色的沙丘相映成趣,远远看去,蓝白相间,淡雅素洁,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有时一阵大风吹过,沙粒四处滚动,湖面碧波荡漾。白色的沙,蓝色的水,让你不知道是置身沙漠之中,还是身处海边沙滩之上。游人至此,大都会到湖中去畅游一番。而到那里游泳,你不用担心别人和你抢游泳池,因为漫山遍野都是游泳池。
   这些如珍珠般的湖泊是如何形成的呢?
   千湖形成之谜
   原来,这些湖泊是上天赐予大地的精美礼物:每年雨季一到,沙漠就会像周围的雨林一样,被无穷无尽的大雨笼罩。1600毫米的雨量在短短数月内从天而降,雨水很快填满了沙粒之间的空隙,并在一座座沙丘之间汇集起来,于是一个个美丽的蓝湖便出现了。
   由于蒸发效应,这些蓝色的湖都是咸水湖,湖水又苦又咸。
   不过,在这些湖里,你可以看到一群群的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快乐。此外,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看到笨头笨脑的龟,以及忽开忽合的蚌在湖边晒太阳。
   除了鱼儿,沙丘周边还居住着人类。在沙丘中有两座小绿洲,有90名当地的居民,住在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庄里。他们住在棕榈叶为房顶的土屋中,与沙丘一样,随季节不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旱季里,人们从沙丘附近的海滨旱化森林中,采集毛瑞榈和巴西棕榈的纤维,同时,他们养鸡和牛羊,种植木薯、大豆和腰果;雨季来临,难以种植作物时,村民们便前往海边,住在海滩上的渔棚里靠捕鱼为生。他们把腌制和风干的大西洋大海鲢卖给商贩,再由商贩运到城里去卖。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第13章 神奇的水(2)
 
 
   鱼儿来自何方
   沙漠里的蓝色湖泊虽然美丽,但它们就像匆匆过客,来得快,去得也快。
   每年雨季结束之后,可怕的旱季便随之来临了。在赤道阳光、高温和风的共同作用下,蓝湖里的水被一点一点地蒸发掉,水面下降的速度可达每月1米。很快,这些美丽的湖泊便逐渐“瘦身”,甚至完全干涸了。
   蓝湖干涸之后,活蹦乱跳的鱼儿和乌龟、蚌一起,从沙漠中神秘消失了。直到第二年雨季来临,蓝湖重新出现时,这些可爱的精灵才又出现在湖水中。它们就像从没离开过蓝湖一样,让人感到十分神奇。
   这些鱼儿来自何方?还有,它们如何在湖水干涸的情况下“传宗接代”呢?
   每年的1月至6月,雨季来临时,蓝湖一个接一地在沙漠中出现。7月,当地的雨量达到最大,持续不停的暴雨使得沙漠旁边的内格罗河水猛涨。河水漫进沙漠,将一个个蓝湖连成一片汪洋。于是,河中的鱼儿和乌龟、蚌一起,顺着河水游进了蓝湖中。河水退去后,它们来不及退走,只得在湖中“定居”下来。在湖中,它们以其他鱼类或沙中的昆虫幼体为食。
   不过,根据科学家观察,除了每年内格罗河定期“输送”的鱼儿外,蓝湖中的“土着居民”从没离开过蓝湖,它们凭借超凡的本领躲避炎热和干涸。如一种南美牙鱼,就能在旱季来临时钻入泥浆之中冬眠,等到雨季来临时,它们再钻出来生儿育女。而更多的鱼儿则是采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本领适应严酷的大自然:旱季来临之前,它们会产下很多卵,并把这些卵深深埋到沙子下面,来年雨季一到,湖水重新充盈时,卵便孵化成小鱼,湖里又是生机盎然——尽管这些鱼儿会在旱季中缺水死亡,但却保证了后代的繁衍。
   天鹅眷恋的地方
   体态优雅,形体优美,古往今来,天鹅都是美丽、纯真与善良的化身,而着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更是让它们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一片沙漠让这种高贵的禽鸟眷恋不已,每年的春秋季节,它们都会回到这片沙漠里来“度假”。
   这片沙漠,便是位于中国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美丽的天鹅们为何喜欢这片沙漠?难道这里也有属于它们的天鹅湖吗?
   天鹅的“度假胜地”
   快来看啊,这个湖泊里有许多天鹅,它们引吭高歌,舞姿翩翩。咦,这是什么湖呢?还用说吗?这当然就是天鹅湖了。
   腾格里沙漠面积达
   42700平方千米,其中沙丘面积占71%。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片大沙漠的深处,却分布着400多个原生态湖泊。这些湖泊的“年龄”都在千万年以上。在浩瀚如海的大漠里,它们仿佛是上帝派来的精灵,为这里留下了生命的足迹。这些湖泊半数以上有积水,有些湖泊还是淡水湖。在蒸发量远远大过降雨量的沙漠里,它们如何历经千万年而不干涸呢?经过专家勘探,发现湖泊的中心都有泉眼。正是这些泉眼源源不断往外涌水,才使得湖泊得以生机勃勃。
   在这些湖泊之中,有一个天鹅们最喜欢去的“度假胜地”,它就是腾格里沙漠的眼睛——天鹅湖。
   天鹅湖地处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四周沙丘起伏,沙涛滚滚。而天鹅湖就像一个婴儿,安安静静地躺在大沙漠里。
   这个像飘带一般狭长的湖泊,是沙漠中的天然淡水湖泊。
   湖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湖边长满了一丛丛沙枣树,湖周围则是一地的马莲草。每年的3月,春回大地,艳阳高照,天鹅湖千万株马莲草竞相开放,鲜花遍野,浓香扑鼻。此时,成千上万的鸟儿飞来了,它们中有舞姿翩翩的天鹅,有呱呱乱叫的野鸭,有成双成对的鸳鸯……置身其中,你很难想象这是大漠之中的景象。
   把这里比喻成天鹅们的“度假胜地”十分贴切,因为它们只把这里当成了一个来去匆匆的驿站: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天鹅们在湖中待上一两个月,5月一到,“假期”结束,它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待到9月秋高气爽时,它们又会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度假”,同样,一个月后,它们又玩起了“失踪”。
   这个沙漠中的湖泊,为何成了天鹅们的“度假胜地”呢?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它们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每年3、4月份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生儿育女。一般来说,雌天鹅会在5月产卵繁殖。一过10月,它们便会结队南迁,到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养息。
   从腾格里沙漠所处的位置来说,这个地方正好处于天鹅们南来北往的中转线上:3月,它们从南方飞回北方老家,路过天鹅湖时,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便降落下来“享受”。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它们不得不离开天鹅湖,飞到纬度更高的地方去。秋天,北方天气渐凉,天鹅开始南迁,它们飞到这里时,同样会降落下来“享受”一番,直到气温降低才不得不离开。
   不过,腾格里沙漠有400多个湖泊,天鹅们为何独独选中了天鹅湖呢?
   独特的天鹅湖生态
   关于天鹅湖的来历,当地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山区里,住着一个年轻的猎人。有一天,猎人到山上打猎时,发现一只火红色的狐狼叼着一只白天鹅,从他面前飞快地跑了过去。猎人连发几箭,但都被狐狼躲了过去。为了逃避追击,狐狼还一头跑进了荒无人烟的沙漠里。要不要追上去?猎人犹豫了一下,最终被白天鹅凄厉的叫声所打动,于是他紧跟着追进了沙漠。一连追了三天三夜,猎人终于追上了狐狼。他杀死狐狼,救下了白天鹅,并将它带回家里治伤。10天之后,白天鹅伤愈起飞,它飞到沙漠上空,它带回家里治伤。10天之后,白天鹅伤愈起飞,它飞到沙漠上空,回头望着猎人,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珠——这些泪珠汇聚成湖,
   这便是今天的天鹅湖,而每年的春秋季节,白天鹅都会带着兄弟姐妹们来探望猎人,并在湖里玩耍嬉戏。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天鹅湖与其他的湖泊一样,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残留湖。千万年前,腾格里沙漠所在的地区还是海洋的一部分。后来海洋退去,陆地露出地面,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这里逐渐变成了沙漠。不过,一些地方由于有地下泉眼,湖泊得以存留了下来。
   天鹅湖之所以成为天鹅们的“天堂”,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天鹅湖的水域较为宽阔。和沙漠里的数百个湖泊相比,天鹅湖的面积算得上十分宽阔。它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3.2平方千米。这么宽的水域,对喜欢群居的天鹅来说,是一处上好的“别墅”。再加上“别墅”周围草木繁茂,生态环境优美,天鹅们求之不得,于是纷纷选择了这里。
   其二,天鹅湖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天鹅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食的禽鸟,一个地方要吸引它们留下来,必须具备丰富的水生植物。天鹅湖是天然的淡水湖泊,这是它与其他沙漠湖泊的最大区别。即使与天鹅湖相媲美的邻居——月亮湖,其湖水也是一半淡,一半咸,而天鹅湖的湖水全为淡水。优良的水质,再加上充足的光照,使得水生植物们在湖里“安居乐业”,茂盛生长。因此,从食物供应来说,天鹅们当然会选择天鹅湖了。至于天鹅湖的湖水为何都是淡水,有人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湖泊下的泉眼出水量较大,当出水量和蒸发量大致相当时,湖水位就不会因蒸发而降低,淡水的性质也就保持下来了。
   物为食的禽鸟,一个地方要吸引它们留下来,必须具备丰富的水生植物。天鹅湖是天然的淡水湖泊,这是它与其他沙漠湖泊的最大区别。即使与天鹅湖相媲美的邻居——月亮湖,其湖水也是一半淡,一半咸,而天鹅湖的湖水全为淡水。优良的水质,再加上充足的光照,使得水生植物们在湖里“安居乐业”,茂盛生长。因此,从食物供应来说,天鹅们当然会选择天鹅湖了。
   至于天鹅湖的湖水为何都是淡水,有人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湖泊下的泉眼出水量较大,当出水量和蒸发量大致相当时,湖水位就不会因蒸发而降低,淡水的性质也就保持下来了。
   神秘的猎塔湖怪
   在四川省九龙县城附近的山上,有一个叫猎塔湖的高山湖泊,多年来,湖中频频出现怪物。一批又一批的猎奇者为此不远千里来到九龙县,争相目睹怪物,并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那么,湖中怪物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人们传说中的水怪呢?
   水怪的传说
   九龙县是青藏高原东侧的一个高原小县。猎塔湖所在的景区距县城约35千米,景区特点为原始、古朴、神奇、神秘。
   猎塔湖是景区内众多湖泊中的一个。站在湖边的高地上,可以将整个湖面一览无余。湖水清澈、明净,看上去深不可测,加上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更给人一种万丈深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湖泊,却屡屡出现不可思议的怪物。
   猎塔湖里有水怪的传说,在九龙县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在该县一个叫吉日寺的喇嘛庙里,保存有一本千年流传下来的藏经,经书上赫然记载猎塔湖里有宝物。至于是什么宝物,经书里没有说明,也没有过多的描述。然而,正是这一记载,激起了人们探索的激情和寻宝发财的欲望。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猎塔湖寻宝和探秘,但谁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宝物。他们中的一些人,倒是遇到了谜一样的水怪,并感受到了极大的恐惧。
   众说纷纭的水中怪物
   湖中的水怪虽然千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但真正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却是在近几十年。
   过去,猎塔湖一带由于沟壑密集,森林茂密,平时鲜有人来。1994年的一天,有个当地人偶然来到猎塔湖边采摘蘑菇。正当他收获甚丰时,突然之间,湖面上天气突变,随着一声巨响,一个神秘怪物从湖中忽然出现。据他讲述,那怪物长得像远古时代的恐龙,模样十分可怕。几天后,好奇的人们在他的带领下来到湖边,结果在浅滩上发现了一些牦牛尸体。“这地方没有出现过大型野生肉食动物,牦牛肯定是被水怪吃了!”人们惊骇不已,相互转告,于是水怪的传说不胫而走。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猎奇者来到猎塔湖,都想一睹水怪的真实面目。1998年,有个当地人在猎塔湖边苦苦守候,终于用摄像机拍摄到了一个神秘现象:平静清澈的湖中突然出现浪花,浪花像车轮一样,让水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旋涡底下好像有生物在移动。几分钟之后,这一现象消失,整个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这段录像流传出去后,猎塔湖声名鹊起,前来探索水怪者络绎不绝。但水怪仿佛在与人们作怪,能看到它的人寥寥无几。
   2004年6月,两个村民在湖边休息时,突然间大风骤起,黑云堆集,湖中传来一阵巨大的响声。一个村民闻声看去,只见湖中掀起了阵阵巨浪,转瞬之间,湖面上突然钻出了一个奇怪的动物。惊慌失措之下,两个村民只看到怪物头长近2米,远远看去像条大蟒蛇。片刻之后,怪物便沉入水中不见了。
   时隔一年之后的8月,有个本地画家在猎塔湖写生时,也看到了传说中的水怪:当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他看到湖中出现了一个将近20米长的神秘怪兽,怪兽头上似乎还长有一个冠子,它在水中旋转翻腾,激起了阵阵大浪……
   水怪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
   众多目击者的叙述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奇怪现象:每次水怪出现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伴随着天气的剧烈变化。
   难道湖面上天气的变化和水怪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会不会是像当地人所说的那样,水怪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有关专家经过深入考察,终于揭开了水怪的神秘面纱。
   原来,猎塔湖中出现的水怪,其实是天气和地形原因共同造就的,它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而这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出现,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之便。
   天时,指猎塔湖所在的地区天气十分复杂。猎塔湖的海拔约4300米,这里是典型的高原高山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冰雹、大风、雨雪等天气现象随时都会发生,特别是夏季,天气更是变幻无常。炎炎烈日一遮,大风四起,雨雪很快就会从天而降——复杂多变的天气,可以说是水怪现身的必要条件。
   地利,指猎塔湖所处的地形环境十分独特。猎塔湖三面环山,且每一面山都有很深的沟壑,山头和沟壑均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猎塔湖在三面山的环抱之下,就如一个婴孩安详地睡卧在簸箕之中。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水怪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环境。
   有了天时地利之便,那么水怪是如何形成的呢?
   水怪形成的秘密
   原来,白天猎塔湖在炽热阳光的照射下,湖水表面温度渐渐升高,使靠近湖面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并与高处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一交汇,很快就形成了降雨降雪现象。而且由于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大气层很不稳定,极易出现强烈的对流天气,使得空气呈现剧烈上升现象。
   猎塔湖上之所以会出现旋风,这是由于西侧山谷中不断有横向风吹来,当这股横风与湖面上的对流空气相遇时,就有可能使空气旋转起来。如果旋风较大,就会带动湖水转动,看起来就像一条巨大的鱼在游动。若湖面上出现的旋风不断增强,就会因为旋风中心气压减小而把湖水吸向空中,从而出现另一个奇观——水龙卷。
   众多目击者看到的水怪各不相同,乃是因为当时的旋风强度不同:旋风较弱,目击者便只能看到湖面上出现旋涡,疑似水怪在湖底兴风作浪;如旋风较强,将湖水吸到空中形成水龙卷,目击者在当时的恐慌心理影响下,便会看到类似蟒蛇、恐龙等十分恐怖的水怪了。
   铜山湖魔影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有一个叫铜山湖的大水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湖中频频出现水怪的魔影,扰得当地人惊恐不安。
   这个水怪长什么模样?它到底是什么生物呢?
   铜山湖的魔影
   铜山湖水库,当地人又称为宋家场水库,它建成于1969年。
   湖水发源于伏牛山脉的白云山区,之后流经泌阳河、唐河入汉水,最后归入滔滔长江。由于湖区周围没有工业污染,湖水清澈明静,有人称“在水里游泳能从头看到脚”。良好的湖区生态环境,吸引了无数鸟儿来这里捕食,游人和钓鱼爱好者也来到这里,享受湖光山色的大自然美景。
   然而,从1980年开始,水怪在这里现身后,铜山湖便蒙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
   1980年9月的一个夜晚,一名叫马海立的库区水产队职工独自划着木船,从湖中的一个小岛上出发向岸边划去。当他划到前面一个叫仙人掌岛的地方时,忽然看到在明亮的月光下,有一个可怕的怪物趴在岸边:它头大如牛,看上去却像蛇的脑袋,上面还长有两只短角;扁平的嘴巴足有簸箕大,而鼻孔有核桃般大小;皮肤上面有铜钱般大小的灰色鳞片……怪物的身子看起来像一条大蛇,但不可思议的是它却长有两个爪子。
 www-xia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第14章 神奇的水(3)
 
 
   此后,人们又在库区频频与水怪不期而遇。1992年8月9日,几位钓鱼爱好者来到铜山湖钓鱼。为了钓到大鱼,他们选择了一处水深20多米的陡峭岸边下钩。静静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平静的水面突然掀起巨浪,一股浓烈的鱼腥味扑面而来。紧接着,水面冒出一个庞然大物,只见它鼻孔中喷出水柱,带爪的前肢扑打水面,张着簸箕般大小的嘴巴……几位钓鱼者吓得扔掉钓竿,没命地朝岸边跑去。1995年月10月25日下午,6个在此学习的学员课余到湖面上划船游玩,当船划到湖中心时,前方水面上突然有一黑色怪物出现,它露出水面的脊背有十几米长……几个人大惊失色,赶紧全力把船向岸边划去。2006年5月3日下午2点多,怪物在离岸边约100多米的湖面上公然现身,当时湖岸边有100多人观看。它露出脊背,看不到头尾,巨大的身体一拱一拱地往前游动。从水中的黑影来看,大家估计它的身长至少有20米。怪物这次出现的时间约有10分钟,它所过之处,水呼呼往外翻卷涌起约2米高的浪花。
   水怪是大鱼吗
   水怪频频出现,在当地被传得神乎其神。有人声称见过“水柱冲天,蛟龙游动”的场面,有人说见到湖面上有100余米的水怪魔影,还有人称见到了传说中的龙,有人甚至给水怪起了一个雅致的名称:“泌阳龙”。
   那么,水怪到底是什么生物呢?有人认为,湖里的怪物有可能是大鱼。因为这个水库于1969年建成蓄水后,人们当年从长江中捕捞了一些鱼苗投放到湖里。这些鱼苗里有一种鱼叫青鱼,这种鱼野性比较强,生长的速度很快;另外还有一种当地人叫做“赶条”的鱼,这种鱼的头软而尖,据称能长到500多公斤。此外,后来人们还在湖里投放过中华鲟,它生长的速度也比较快。
   铜山湖的水质和气候环境也很适合鱼类生长,这里的水质很好,再加上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每年雨季来临时,雨水汇聚成溪流到河里,挟带着大量营养物质沉积到铜山湖,从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这里的鱼儿生长很快。遵循大鱼吃小鱼的规则,一些生存能力特强的鱼有可能会长到几十米长,体重达到几百公斤甚至上千公斤。
   据湖区水产队的人讲,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产队职工曾从湖中捕捞过100多公斤的大鱼,因此不排除湖中还有更大的鱼存在。
   不过,人们发现的怪物都长有两个爪子,而鱼不可能长有前肢。而且人们发现,自从水怪在湖里现身后,库区10公斤以上的大鱼逐渐减少,水产队布下的渔网也经常出现大洞,最大的破洞甚至可以通过汽车。
   水里有巨鳄?
   排除了大鱼的说法,有人提出,铜山湖里的水怪有可能是巨鳄。因为根据众多目击者提供的线索,湖里的怪物确实有点像鳄鱼。美国人曾经拍摄过一部叫《史前巨鳄》的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深山湖泊里,生活着一条史前遗留下来的巨大鳄鱼。这条巨鳄有几十米长,它不但能一口吞下一头小牛,而且还咬住探险家乘坐的直升机,险些让直升机坠落在湖中。
   但铜山湖里的鳄鱼真能长到这么大吗?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活着一种中国特有的鳄鱼,这就是有名的扬子鳄。铜山湖水库建好之初,当地人曾到武汉去购入了大量鱼苗,这些鱼苗之中,不排除挟带有鳄鱼苗。它们被投放到铜山湖里后,如鱼得水,在丰富的食物和没有天敌袭扰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从而成了人们眼中看到的怪物。
   可是,湖里究竟有没有巨鳄,谁都不敢下结论,而且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超过10米长的鳄鱼,美国电影《史前巨鳄》中的巨鳄只是人们虚构的一种怪物。
   此外,也有人说湖里的怪物是中华鲟:生长于长江的中华鲟,汛期时逆洪水而上,经过汉水、泌阳河进入铜山湖,从而在湖里制造了水怪假象——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铜山湖里的水怪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水母为何不蜇人
   水母,是一种含有毒素,并且能蜇人的水生浮游动物,如果与成千上万只水母在一起游泳会怎样?你可能会说:那真是恐怖极了!
   不过,在太平洋的帕劳群岛上,有一个水母湖,湖里生活着成千上万只水母,你和它们在一起游泳,保证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这么多的水母从哪里来?它们为何能与人和睦相处呢?
   一个神奇的湖泊
   如果乘坐飞机来到帕劳群岛,从空中俯瞰,水母湖与其他湖泊并没有多少区别,它在热带丛林的拱卫下,像一面平静的镜子。不过,人们来到水母湖,特别是下到湖中时,就能体会到别样的神奇了。
   水母湖的湖水不足为奇,奇的是湖里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水母。据称,在这里生活的水母数量已经超过了1千万只。它们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黄金水母和月光水母。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黄金水母的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橘色光芒,而月光水母则是透明的。它们共同在水母湖里生活,构成了世界罕见的一大奇迹。
   下到湖中游泳,你会触碰到一个个柔软的东西,它们轻轻抚过你的身体,动作是那么的轻柔与和善;潜入水中,只见数不胜数的“舞者”漂浮在水中,它们仿佛从湖底深处款款而来的仙子,舞姿轻盈,翩然若鸿。越往湖中心游,“舞者”越多。当它们从湖中渐渐漂浮到水面上时,整个湖面都布满了这种神奇的小动物,远远看去,仿佛是一大碗银耳汤。水母有大有小,
   有的呈橘红色,有的呈透明的浅白色。大的水母,人们用双手都无法将它合拢,而小的水母,则像个小气泡般在水中慢慢升腾。
   所有的水母都张开像降落伞一般的大头,在水中一鼓一鼓地游动,仿佛大规模空投的伞兵。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水母都与人为善,它们从不蜇人。
   天神法术所为?
   水母,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它们一般都含有毒素,一旦不幸被它们蜇到,人的身上就会炙痛并出现红肿,如果被成千上万的水母同时蜇到,那肯定会痛不欲生,性命难保。但奇怪的是,水母湖的水母却从不蜇人,反倒是一些粗心的游客让它们受伤。
   难道是这些水母不会蜇人了吗?还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水母来自何方呢?
   当地有一个传说:每当月圆之时,天神帕劳就会从天上下到人间,并到这个小岛的湖泊中洗浴。帕劳每次洗浴,都会从海中捞一些水母放到湖中,让这些小精灵替自己擦洗身子。天长日久,水母越来越多,它们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整个湖泊。有一次,帕劳又到湖中洗浴时,一只水母不小心蜇了他一下。帕劳十分恼怒,他使出法术,将水母们的刺连同毒素一起全部消除。从此之后,这个湖中的水母便再也不会蜇人了。
   当然,这个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而已。
   水母湖所在的帕劳群岛,位于菲律宾以东约800千米处。
   帕劳群岛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它的水面时常波澜不兴,看上去十分平静安详。不过,这里却是台风的“老家”,不少台风从这里“诞生”,然后在漂泊中成长壮大。每年台风肆虐的季节,我们收听天气预报时,往往会听到“今年第几号台风生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这里的“菲律宾以东洋面”,很多时候便是指帕劳群岛地区。
   有人据此推测,水母湖的水母不能蜇人,可能与台风的活动有关。因为要形成台风,最基本的条件是洋面海水的表面温度必须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而海水温度过高,水母就会不适应,甚至会因此大批死亡。为了活命,它们争先恐后地逃进了小岛的湖泊中。
   由于长期在湖水中生活,它们的毒性渐渐消失了。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水母湖和大海之间并无水道相连,海洋中的水母不可能进入湖中。
   地壳运动造就水母湖
   要弄清这些水母的身份,必须先弄清水母湖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们在帕劳群岛上考察时发现:水母湖是帕劳群岛上的一个内陆湖泊,这里四面环山,与外面的水系完全隔绝。不过,在1.2万年以前,这里曾经是大海的一部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大约1.2万年前,海底地壳出现了剧烈运动,巨大的能量使得帕劳岛周围的海床逐渐升高,它们露出海面并成为岛屿的一部分。水母湖所在的海底凹地,也慢慢与外海隔绝,成为一个内陆咸水湖。新的湖泊诞生后,在炎炎烈日照射下,湖水不再像海水那样清澈湛蓝,而是呈现暗绿色。由于没有“外援”补充,湖内的养分日益减少。天长日久,许多遗留在湖内的海洋生物再也无法生存,它们随着养分的殆尽而逐渐消亡,只有一种低等的、靠少量微生物就可以存活的海洋生物——水母存活了下来。
   湖中的水母,主要依靠海藻分泌的营养素维生,对此,水母湖有足够的食物供它们生长。水母们因此大量生儿育女,将整个湖泊据为己有,成为湖里真正的主人。
   那么,水母不蜇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科学家进一步考察时发现,水母湖中的水母,不但不会蜇人,而且它们的体内也没有一般水母所拥有的毒素。科学家据此分析,因为没有天敌和危险,这些水母生活得逍遥自在,它们与生俱来的防御本领一点一点地退化。天长日久,这些“养尊处优”的家伙竟然“遗失”了老祖宗遗传给它们的“防身武器”——体内毒素,并且不会蜇人了。
   美丽的生物通常都带有毒素,但帕劳群岛上的水母们却打破了这一自然界的铁律,水母湖也因此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毒水母。
   当然,水母能在湖中大量繁殖,也与当地人对它们的“视而不见”有一定关系。因为海洋中能捕捉到各种海鲜,所以帕劳人对这些水母无丝毫侵扰,加上当地比较封闭,没有环境污染,所以水母们得以发展壮大。
   人间瑶池“喊雨”之谜
   深山峡谷中的一片湖面,时常被茫茫白雾笼罩,人若高声呐喊,转眼间雨点便从天而降,令人倍感神秘和怪异。因这里时常浓雾弥漫,景色美不胜收,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人间瑶池”。
   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这里为何时常浓雾漫漫?呼风唤雨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美丽的人间瑶池
   在中国青藏高原的东侧,有一个叫宝兴的小县。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曾从宝兴县出发,翻越夹金山进入茫茫草地。宝兴县境内群山高耸,万壑林立,地形十分险要。而在群山之间,清清亮亮的宝兴河在峡谷间蜿蜒流淌,如一条银蛇穿行在群山之中。
   溯河而上,汽车在山谷中前行,翻过一个很大的垭口后,眼前突然变得开阔起来:相向而行的两座大山之间,出现了一片较大的开阔地,而河流也在此迂回盘绕,呈现出更多的妩媚。
   因峡谷出口处建有一个水电站,河流被拦腰截断,因此河水在这里囤积,形成了一个峡长的湖泊。湖面时常白雾缭绕,有时微风拂来,缕缕白雾随风飘逸,加上周围的如黛青山,泱泱绿水,其情其景宛如仙山瑶池。难怪人们将这里称为人间瑶池。奇怪的是,这里的雾非常多,不管是艳阳高照的晴天,还是霪雨纷飞的雨天,湖面上的雾从早至晚始终白茫茫一片。不过,与呼风唤雨的现象相比,缭绕的白雾尚不足为奇。
   外地人来到人间瑶池,看到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象,都会忍不住下车欣赏一番,高兴者还会忍不住大声喊叫几声。每每此时,当地人便会站出来竭力劝阻,因为高声呐喊会招来滂沱大雨。
   人间瑶池“呼风唤雨”的神奇现象,在当地早就有所记载。宝兴县隶属雅安(古称雅州)管辖,据《雅州博览》一书描述:“(宝兴)河面多雾,终日不散,人若嘶喊,风雨俱来。”而《雅安地名文化趣谈》一书中,也说此“喊雨”现象“似有鬼怪作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外地人来到湖边时,一般都不会相信“喊这里囤积,形成了一个峡长的湖泊。湖面时常白雾缭绕,有时微风拂来,缕缕白雾随风飘逸,加上周围的如黛青山,泱泱绿水,其情其景宛如仙山瑶池。难怪人们将这里称为人间瑶池。奇怪的是,这里的雾非常多,不管是艳阳高照的晴天,还是霪雨纷飞的雨天,湖面上的雾从早至晚始终白茫茫一片。不过,与呼风唤雨的现象相比,缭绕的白雾尚不足为奇。外地人来到人间瑶池,看到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象,都会忍不住下车欣赏一番,高兴者还会忍不住大声喊叫几声。每每此时,当地人便会站出来竭力劝阻,因为高声呐喊会招来滂沱大雨。人间瑶池“呼风唤雨”的神奇现象,在当地早就有所记载。宝兴县隶属雅安(古称雅州)管辖,据《雅州博览》一书描述:“(宝兴)河面多雾,终日不散,人若嘶喊,风雨俱来。”而《雅安地名文化趣谈》一书中,也说此“喊雨”现象“似有鬼怪作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外地人来到湖边时,一般都不会相信“喊雨”之说,他们停下汽车,站在湖边高声呐喊,都想验证天上会不会下雨。只见喊声过去不到两分钟,头顶上空的云雾很快聚集在一起。天空越来越黑,云层越来越厚,空中隐隐传来雷声。不一会儿,纷纷扬扬的雨丝从天而降。若是在夏天,有时高声呐喊,天上甚至会降下滂沱大雨,把人们淋得如落汤鸡一般。
   那么,这种神奇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湖上的白雾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第15章 神奇的水(4)
 
 
   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当地,流传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远古时候,有一条小白龙在宝兴河里潜心修炼,他每天吞云吐雾,使得河面上云雾缭绕,景象煞是好看。有一天,一个仙女从宝兴河上空飞过时,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了,她情不自禁地飞到河边,在河中畅游起来。从此之后,仙女每隔几天就到河中洗澡,并与小白龙产生了爱情。后来,他们的恋情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把仙女捉回了天庭,并将小白龙肋骨打穿,用铁链锁后沉在河底,让其永远不得再见天日。失去心爱的恋人,小白龙悲愤难禁,虽然不能再上到河面,但他在水里耐心等候,只要一听到岸边有什么声响,他都以为是仙女回来了,于是便高兴得手舞足蹈,从而使得当地风雨大作。
   除了这一神话传说,当地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古时候,有一只白色的梅花鹿常在夜深人静时,到宝兴河边饮水。有一天,一个猎人埋伏在河边,趁梅花鹿不注意时捕住了它。梅花鹿苦苦求情,并答应幻化成人形做猎人的妻子。两人成亲之后,猎人却并不珍惜,总是在酒醉后打骂梅花鹿。梅花鹿忍无可忍,趁猎人熟睡时跳入了滔滔宝兴河中。它一跳下去,河面上立刻升腾起袅袅雾气。猎人大怒追来,由于河面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于是他一边寻找,一边高声怒骂。骂声惹怒了天帝,天上大雨倾盆,猎人最后也被山洪卷入了深渊之中。自此之后,若有人在河边高声叫喊,天上就会降下倾盆大雨。
   对“喊雨”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人提出过这样一种看法:湖底可能藏有水怪,它在水里不断运动,使得湖中水汽分子不断挥发,从而凝结成了茫茫白雾。岸边若有人呐喊,水怪受了惊吓,就会在湖中更剧烈地运动,湖中水汽分子挥发更迅速。当水汽十分饱和时,天上就会降下雨来。
   从宝兴河有“喊雨”现象的这一段的湖面来看,由于山高峡深,有的地方水深数米甚至数十米,且水流平稳,有利于较大的水生动物藏身。但宝兴河水是由雪山积雪融化汇积而成,水温奇低,加上当地高寒的气候特征,根本不适合大型水生动物生长。
   解密呼风唤雨
   外地人驾车来到这一段湖面后,下车站在湖边,就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十分湿润:湖上一股股的白雾朝岸边涌来,使人的面上很快就有了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而衣服上也有一些潮湿。可以说,正是时常出现的浓雾,使得这里的空气经常处于饱和或半饱和状态,这为“喊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地形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周围的大山将这一段湖面围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一到夜间,周围的气流便下沉进入盆地,为降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即使没有人呐喊,这里也经常雨丝不断。
   有了以上这些条件的存在,“喊雨”现象就很容易发生了:人高声呐喊后,声音在闭塞的盆地间来回激荡,使得空气中饱和或半饱和的水汽分子互相碰撞,这些碰撞后的水汽分子聚集在一起,迅速成长为小水滴,当空气浮力托不住这些小水滴时,降雨现象就发生了。这便是“人间瑶池”呼风唤雨的真正原因。
   神奇火瀑布
   一条火红色的瀑布,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从150多米高的山崖上奔流而下,其景象如火龙飞舞,看上去惊心动魄。
   是瀑布在燃烧,还是火山爆发岩浆喷泻?让咱们一起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去见识一下这种神奇的大自然景观吧!
   一条神奇的瀑布
   这条神奇的瀑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占地3081平方千米,它建成于1890年。这个原生态的公园以峡谷、瀑布、千年美洲松闻名于世。来到这里,你可以领略大峡谷的幽深与美丽,可以欣赏白练般飞泻直下的瀑布,可以仰望高耸入云的千年巨松。可以说,公园内处处是美景,步步是生机,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大自然的野性与乐趣。
   不过,公园内最大的神奇之处,还是那条在山崖间狂泻飞舞的火瀑。
   火瀑也叫马尾瀑布,顾名思义,这个瀑布的形状如一条马尾,它坐落在一块名叫酋长岩的巨大山岩上。观看火瀑的最佳时间是傍晚,游客在夕阳的余晖中来到酋长岩旁边的山崖下,隔着很远,便能听到瀑布发出的响声。但此时只闻轰鸣,不见瀑布。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加快脚步,在树林尽头,迫不及待地扒开树叶,只见一条金灿灿的瀑布挂在山腰,眼前“火花”四溢,金光闪烁,仿若一条金色长龙在山崖上攀爬。在夜幕的侵染下,周围的岩石呈现出模糊的灰黑色,但火瀑却是那么的明亮而耀眼,远远望去,似乎一道火焰在山岩间燃烧,又好像火红的熔岩在喷发流泻,让人不禁怀疑上面的山顶即将出现火山爆发的可怕场景。
   火瀑的真实面目
   火瀑真的是熔岩在喷发流泻吗?
   非也!如果你克服恐惧心理,走到火瀑下面,一粒粒细小的水滴很快便会洒到你头上、身上,阵阵冰凉的感觉立时传遍全身,再看脚下,瀑布汇成的水潭清澈见底。咦,原来看似火焰一般的瀑布,流淌的却是再平常不过的清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火瀑飞泻而下的并不是熔岩,也不是火花,而是山顶上融化的积雪:雪水从几百米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与傍晚的阳光相遇,两者巧妙结合,便形成了一条如火般燃烧的瀑布。
   要形成火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这条瀑布的水量要足够丰富,也就是说,要有大量的雪水从山崖上飞泻而下,才能形成壮观的瀑布,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其次,天气要足够好,特别是傍晚时分,天空万里无云,并且要有太阳光照射;第三,要在特定的时间段。火瀑出现的时间一般都在傍晚,即当地时间下午5点半左右。此时夕阳西下,万物被拉长了影子,周围的山岩在夜色侵染下变成了灰黑色,在西沉的太阳照射下,整条瀑布都被阳光的余晖染成了金黄色——远远看上去,就仿佛火山熔岩在燃烧。此外,要看到火瀑,你还必须得找准恰当的位置,因为并不是每个角度看过去,瀑布都能“燃烧”。只有站在合适的地方,通过恰当的角度看过去,才能看到一条流光溢彩的“燃烧”瀑布。
   火瀑的神奇景观吸引了不少摄影家前往该地区,旧金山一名28岁的摄影师阿诺在这里守候了很长时间,成功地从谷底拍到了这些神奇照片。他说,如果水流足够多,天空足够晴朗,落日就会在瀑布上形成一个角度,使瀑布闪闪发光,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和位置,毕竟这样绝佳的条件实在难得他还向大家推荐火瀑:“这个瀑布真的值得你来观看,首先,你很难分辨出这是瀑布。随着夕阳西下,瀑布会逐渐变得金黄,然后突然像岩浆一样闪亮。很多人问我从山顶倾泻下来到底是不是岩浆。一些人甚至问我这是不是真的。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这完完全全是真的。”
   火瀑一年只出现数天
   火瀑这样的奇观每年只出现短短几天,而且通常都发生在2月份,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火瀑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曾经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打猎,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有一天,大山突然震动起来,紧接着一条火龙从山顶直飞出来,滚烫的熔岩四处流淌,森林在燃烧,动物在奔逃,人们面临家园被毁、生活无着的悲惨境遇。为了降伏火龙,拯救族人,酋长毅然站出来,他背着巨大的弓箭,朝火龙盘踞的山顶走去……一番大战后,火龙被杀死,化成了一条瀑布在山间流淌。而酋长也筋疲力尽,身负重伤,他死后,身体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这便是酋长岩。据说,每年的2月,酋长的灵魂都会再现,当他出现时,人们便能看到那条被降伏的火龙在山崖间挣扎,这便是火瀑的来历。
   传说毕竟是传说,火瀑之所以只在2月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出现,是因为这个瀑布是依靠山上的雪山融水为源:山上的积雪一般在每年的12月和1月融化,到2月时,瀑布的水流量最大,再加上合适的太阳角度只出现在每年2月的晴天傍晚,因此,火瀑一般都在这个时间段出现。2月一过,积雪完全融化,缺少水源补充,无法形成瀑布,火瀑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火瀑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历史上这里曾出现过伪造火瀑的怪事:19世纪70年代,这里的一家酒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曾把大量树皮燃烧的余烬从附近的悬崖推下,创造了火光四射的瀑布,从而使马尾瀑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火瀑布。1968年,公园管理当局颁布了禁令,才使得这一人为制造火瀑的行为得到了遏制。
   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
   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在哪里?针对这个问题,你可能会举出一长串湖泊的名字,诸如中国九寨沟、俄罗斯贝加尔湖、北美洲五大湖等。这些湖泊确实水质清澈,美丽迷人,不过,它们都称不上是世界第一。
   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是一个叫火口湖的湖泊,虽然它毫不起眼,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下最清之地。
   仙境般的火口湖
   火口湖位于美国俄勒冈州西南部的喀斯特山脉中,这是一个圆环状的湖泊,它长约10千米,宽约9千米,面积约54平方千米。湖周围是高150~600米的悬崖峭壁,这些峭壁可真陡啊,而且顶上常常覆盖着积雪。从外形来看,火口湖仿佛就是一个婴儿,而周围山崖犹如一只摇篮,它安详地躺卧在“摇篮”中,自得其乐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火口湖的湖中央,有一座脊背隆起、长着长长“嘴巴”的小岛,它的“长嘴”几乎伸到了湖岸边,看上去像一只远古的长颈龙正在湖里戏水。小岛和湖的岸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林,使得这里的景色看上去清静优美,仿佛世外仙境一般。
   这里的湖水是蓝色的,这个颜色比天空的蓝色更蓝,也更纯净,整个湖看上去就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为什么水的颜色如此之蓝呢?原来,水里含有矿物质,就像中国九寨沟的水一样,因为矿物质含量高,因此水看起来显得很蓝。不过,火口湖的水比九寨沟的还要蓝。很多时候,蓝天倒映在湖里,就像一小滴墨水融进墨水瓶里一样,两者很快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在火口湖里你很难被湛蓝的天空吸引——你的眼睛里,
   只有那蓝得深邃、蓝得发亮的一湖碧水。
   小心翼翼地下到湖边,掬起一捧湖水,水的蓝色不见了,在你手心里的是纯净得几乎没有一点杂质的清水。水的温度很低,凉凉的——这里的水温从来没有超过13℃。也许是应了那句“水至清则无鱼”的中国古话吧,火口湖里的水生动物很少,只有一些少得可怜的冷水鱼在湖里安家,它们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孤独生活。
   湖水为何如此清澈
   火口湖的水十分纯净,据检测,这里的水除了矿物质外,几乎不含其他任何杂质,它称得上是地球上最纯净的水。你可能会问:这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
   这得从它的水源说起。世界上的很多湖泊,都是由河水汇聚而成的,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杂质,这些杂质沉淀在湖中,就会使水的纯净度变差。而火口湖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与外界几乎没什么联系,它的水源补充,就来自于那些峭壁上的积雪。雪水融化后,便顺着陡坡慢慢流到湖中。大家都知道,雪水是最纯净的水,因此由雪水汇聚而成的火口湖也就显得很纯净了。
   不过,与火口湖一样,世界上有很多湖泊也是由雪水汇聚而成的,像中国青藏高原上的纳木错,以及长白山的天池等,就是由高山积雪融化形成的大湖。这些湖泊的形成原理与火口湖类似,但它们的水为何没有火口湖的纯净呢?据专家分析,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火口湖的湖水太深了。火口湖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它的湖水特别深,最深的地方达594米,这个深度在美国湖泊中排名第一位,在世界湖泊中排名第九位。专家分析,这么深的湖水本身就像一个过滤器,即使有一点杂质也会沉入到几百米深处,并且不会轻易浮到水面上来影响水质。第二个原因,是火口湖地区的气候相对稳定,这里很少有大风天气,因此也就很少出现那种风沙满天飞的情形——这种稳定的气候,不会使四周的尘沙被吹到湖里去,从而维持了湖水的纯净度。
   火山造就了一切
   形状奇特而景色奇美的火口湖,与其周围的美丽景观一起,组成了美国着名的火口湖国家公园。公园内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然而,来这里的游客很难相信,这些奇异美丽的景象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但事实是,正是火山爆发造就了这一奇迹。
   火口湖所在的地区,有一座休眠火山,这就是玛扎马火山。这座目前仍在呼呼大睡的火山在7700多年前曾经爆发过一次,火口湖就是在这次大爆发中“诞生”的。咱们不妨穿越时空去看看那次大爆发:大约7700年前的一天,沉睡中的玛扎马火山突然发出惊天动地的轰响,随即,一股烟云冲天而起,直上云霄。火山口不断扩大,并喷吐出红红的熔岩。火山喷发停止后,熔岩冷却封住了火山底,形成了一个巨大“弹坑”,这就是火口湖的雏形。时间一年年过去,四周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流进了这个“弹坑”中,而雨水也从天上落下来,汇聚在这里。久而久之,“弹坑”被水填满,火山口内聚积了降雨及融化的雪水,于是,一个美国境内最深的美丽湖泊形成了。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还记得火口湖中央的那座小岛吗?它可不是天外飞仙,也不是愚公移山移来的,而是从湖底“长”出来的。据专家推测,在火口湖形成之后,湖底下面的火山口又出现过一次小爆发,炽热的岩浆冲破地壳,从湖底不断涌出来,与水发生激烈冲突,冷却后便堆积在湖底。随着岩浆越涌越多,堆积物终于从湖底探出脑袋,从而形成了湖上的这座小岛。
   因为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灰堆积在附近,所以火口湖周围的土壤十分肥沃,长满了大量植被。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宜居之地,动物们当然不肯放过。如果你来到这里,肯定会与麋鹿、黑熊、大耳黑尾鹿等动物们不期而遇,因为这里就是它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第16章 五彩的水(1)
 
 
   血红色的湖泊
   大山深处的一个高山湖泊,突然在一夜之间变成血湖。鲜红色的湖水、多年流传的湖怪传闻、悚人的鬼神传说……一时间,这个笼罩着神秘诡异色彩的湖泊,令当地人感到惊恐不安。
   这个血湖是如何形成的呢?让咱们一起,到四川茂县的叠溪松坪沟去探索一番吧!
   神出鬼没的血水
   四川茂县叠溪松坪沟,是一个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的风景区。景区内,有一个掩映在深山之中的高山湖泊,湖水由高山上积雪融化的山泉水汇聚而成。因为湖泊周围的岩石是白色的,所以当地人称它为“白石海子”。
   最先发现湖水变红的,是一名风景区的管理人员。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这名管理人员像往日一样,早早来到景区内巡查。当他走到白石海子的湖岸边时,突然发现湖里有些异常:往日清澈透亮的湖水变成了红色。在上午的清冷氛围中,红红的湖水看上去显得有些怪异。这是怎么回事?他揉了揉眼睛,没错,湖水确实变成了血红色。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站在高处一看,只见红色正慢慢扩展到整个湖面上。这是怎么回事?他心里突然感到有些恐慌,于是赶紧回到了山下的管理区内。
   中午时分,一起值班的一个同事听说这件怪事后,觉得太神奇了,于是和这名管理人员一起来到了白石海子。当他们来到湖边时,看到的却是满湖清水,血水不知何故消失得无影无踪。
   血湖是鬼神在作怪?
   第二天一早,这两名景区管理人员又来到了白石海子湖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确实是一湖红水。整个湖泊仿佛是一个大屠宰场,充斥着令人心悸的血红,湖面氤氲着一种说不出的恐怖氛围。
   之后几天,湖水变红的这一现象仍在持续。景区管理人员通过观察,终于掌握了湖水变红的规律:每天早上8时左右,白石海子中白石附近的湖底都会涌入两股颜色鲜红的暗流,或像血丝,或像红絮,慢慢扩展,直到湖面全部变成血红一片。当中午太阳高照时,红色便会慢慢褪去,湖面又恢复正常,重新变得清澈起来。
   湖水“血红”现象很快引起了居住在白石海子周围人们的猜疑和恐慌,人们很自然地把这种神秘现象与白石海子的种种传说联系起来。据说,这个地方曾经是古战场,很久以前,在白石海子湖边发生过一起惨烈的战争,双方士兵的鲜血染红了湖水,后来,战败的一方士兵投降后,也全部被杀死在了湖边。“那些战死和被杀死的士兵一直没有投胎,他们的魂灵守在湖边不肯散去,这些血水很可能就是他们显灵造成的。”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这样说。而一些人则认为,这可能是天上的火神下凡到这里洗澡造成的,因为火神全身都是红的,他一到湖里,就把湖水全都染红了,当他洗完澡离开后,湖水又恢复正常了。
   湖里有怪兽吗?
   除了鬼神之说,当地人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海马就要出现,有的则说湖里有怪兽……一时众说纷纭,整个白石海子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之中。
   据一个当地人介绍,45年前,他母亲经过白石海子时,看到了一匹五彩斑斓的海马在白石头上蹭背,刚一走近,海马便跳到了海子里,于是海马的传说就在附近的村民中流传开来。现在,在对“红湖水”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这种传说又开始流传了。
   那么,海马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在当地人的描述中,这是一种长得像马,但又会隐身和飞上天的神兽。不过,海马是否真的存在,大多数当地人都觉得不太可信。
   就在人们对海马现身的传说将信将疑的同时,松坪沟乡上一个村民的遭遇使得白石海子又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据他讲,7月21日上午11时,他驾驶机动船到湖中间看湖水变红,走到湖心最红的地方时,猛一回头看到了一个轮胎般大的龟壳动物从红色湖水中窜了出来。当时他看得清清楚楚:那个家伙长了三只头!而据说,随后在7月23日和26日,松坪沟乡又先后有两人看到了这只怪兽。
   原来是天气在作怪
   那么,湖里究竟有没有海马和怪兽呢?湖水又什么突然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
   在接到风景区管理局反映的情况之后,有关部门对白石海子进行了检测,并对提取的“红湖水”样本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瓶内封存等试验,最终确定湖水变红是湖底的微生物所致。
   原来,白石海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古老湖泊,湖里的环境很适合微生物生长。千百年来,微生物在这里生儿育女,大量繁殖,湖底因此生长着许多微生物。而松坪沟一带自6月以来,天气连续放晴,高温闷热的天气导致大气压强降低,使得空气和湖水中的氧气含量大大减少,湖底微生物因“呼吸”困难,不得不集体上浮到湖面上来呼吸。由于微生物在湖底练就了一套红色的“护身符”,大量身穿“红衣”的微生物聚集在湖面上,就会使得湖水变成“血红”一片。而当中午太阳高照时,湖中的氧气含量增加,微生物们沉入湖底,湖水重又变得清澈起来。
   至于所谓的海马和三只头的怪兽,专家们认为很有可能是湖水变红以后,当地人心怀恐惧,误把湖中的一些漂浮物当成了“湖怪”。
   粉红色的湖泊
   粉红色是一种温馨、浪漫的颜色,它让人的内心充满安宁和陶醉。大自然中,有一个湖泊就具有这种美丽的色调,它可以说是上帝赠给人类的最好礼物之一。
   这个粉红色的湖泊,就是非洲塞内加尔的玫瑰湖。
   不可思议的粉红湖
   玫瑰湖又叫雷特巴湖,当地人叫作“粉红湖”,因为这里曾经是法国人的殖民地,法国人管它叫“lacrose”(意思是“玫瑰湖”),于是,“玫瑰湖”便成为它的正式名称了。
   玫瑰湖位于非洲大陆最西端——塞内加尔的佛得角,距这个国家的首都达喀尔仅35千米。佛得角的地形十分奇特,它像一个尖钩,从非洲大陆伸向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也就是说,佛得角的一面是漫漫黄沙,而另一面却是碧蓝广阔的海洋。玫瑰湖,这个佛得角上的美丽瑰宝,就安卧在与大洋一线之隔的沙丘旁。
   好了,现在咱们乘坐直升机从达喀尔出发吧。沿途之上,你看到的除了沙丘还是沙丘,这个位于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国家气候干旱,降雨量偏少,所以到处看到的都是黄沙。10多分钟后,直升机来到了目的地上空。从空中俯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出现在你眼前:碧蓝色的大西洋近在咫尺,大海边上的金色沙漠之中,静静地躺卧着一个粉红色的椭圆形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粉红色的湖水看上去温馨、宁静,给人一种极其浪漫的感觉,那种不可思议的色彩,让人仿佛来到了一个梦幻中的童话世界里。
   湖泊与大海是如此之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几百米远,中间只隔着一道细细的金色沙滩,一边是碧蓝色的海水,另一边却是粉红色的湖水。海与湖都镶嵌着银白色的花边,仿佛是裙裾上的美丽镶边——海岸上翻滚的是白色浪花,而湖边则是结晶出来的白色盐晶,海与湖的色彩搭配是如此的完美和谐,让人不能不感叹大自然是一个丹青高手。
   粉红湖水含盐高
   玫瑰湖的面积只有3平方千米左右。来到这里,你会发现这片粉红色的湖水中,当地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赤裸着上身、皮肤黝黑发亮的男人们驾着小船正打捞着什么;湖岸上的成片白色盐丘边,身着艳丽衣裙的女人们正在翻晒盐粒。更让你感到吃惊的是,一些外地游客竟然躺在湖面上,一边享受日光浴,一边轻松地聊天,他们的表情看上去愉悦而舒适。
   咦,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玫瑰湖也有死海的功能吗?是的,玫瑰湖实际上是一个盐水湖,湖水的盐分浓度高达每升水含80~300克盐。由于湖水的含盐量丝毫不亚于死海,所以人平躺在湖面上,也不会沉下去。不过,与宽阔的死海相比,“身材”苗条的玫瑰湖便显得婉约瘦小多了。
   高盐度的湖水,不仅给游客带来了惊喜和浪漫,而且也给当地人创造了财富。由于这里气候干旱,四周都是沙丘和岩石,人们只能依靠湖里的盐水生活:每天,男人们吃过早饭,便相约来到湖边,大家站在齐腰深的湖水里,用一种特制的过滤工具捞盐,而他们的妻子则在岸边负责晒盐,或是划着小船,把提炼好的盐运到岸边出售——据统计,玫瑰湖每年可向塞内加尔和国际市场提供上千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湖盐。
   玫瑰湖的颜色之谜
   玫瑰湖水的粉红色一直吸引着好奇的人们,每年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不过,如果来的季节不恰当,玫瑰湖也许会让你感到很失望,你可能会看不到它的粉红色,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玫瑰湖的湖水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呈现粉红色,很多时候,它的湖水也和一般的水颜色差不多,它只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间,湖水才会变色。这时的玫瑰湖犹如一个出嫁的少女,披上了粉红色的嫁衣,成为美艳绝伦的新娘。此时荡舟湖上,只见湖水如玫瑰花般粉红鲜艳,一阵风拂过,湖面上波翻浪卷,粉红色的波涛如一片火焰在燃烧,看上去十分壮观。下午,阳光的热度增强,火辣辣地照射着湖面,这时,湖水又由粉红色慢慢变成了紫红色,仿佛是欢迎勇士胜利归来。
   玫瑰湖的水为何能变色呢?专家们经过勘察发现,原来湖水中生活着一种叫“嗜极菌”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够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而且它们都有一个特性:嗜盐。这些微生物在玫瑰湖中旺盛生长,每年12月到次年1月,当东面来的干热风刮起之际,一些矿物质被吹到湖里,于是这些微生物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繁殖。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微小的生物浮到湖面上集体“相亲”,大肆生儿育女,从而使得湖面呈现鲜艳的粉红色;阳光越强,它们聚集得越多,所以此时湖水又由粉红变成了紫红。当干热风停止,矿物质不再被吹落到湖中时,这些微生物便结束繁殖,沉到湖底,于是湖水又恢复了正常的颜色。
   天上掉下“林妹妹”
   你可能会问:促使微生物生儿育女的矿物质是什么?它们来自哪里?是啊,玫瑰湖四周被沙丘和岩石包围着,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这些矿物质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据考察,数千年前,与塞内加尔相隔数千千米的乍得曾经存在过一个大湖,它的面积与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差不多。后来,由于气候恶化,这个大湖不断干涸萎缩,最后湖水全部消失殆尽,湖床裸露后变成了波德拉凹地,上面沉积着一层厚厚的硅藻遗骸,在烈日暴晒下,这些硅藻遗骸变成了富含矿物质的硅沙粒。
   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沙漠地区迎来了可怕的旱季,此时撒哈拉大沙漠中刮起热风,卷起波德拉凹地上的硅沙粒形成沙暴。这些硅沙粒随风暴一起,以每小时近50千米的速度,越过提贝斯提山脉和恩内迪山脉形成的沙漠走廊,撒落在塞内加尔的佛得角,玫瑰湖也迎来了这些远方的客人。
   天上掉下“林妹妹”,使得湖中的微生物们“春心”萌动,从而引发了一场繁殖的高潮,催开了大西洋畔的粉红“玫瑰”。
   不过,硅沙粒为什么能催发微生物们繁殖,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墨水般的湖泊
   像墨水一样的湖泊,你见过吗?
   如果没有,咱们就一起去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走一圈吧,在那里,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像墨水般的黑色湖泊。
   一个墨黑的湖泊
   到了特立尼达岛,走上一段路,只见在周围树林的环抱中,一个黑色的湖泊出现在眼前:湖水漆黑一片,太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湖盆闪闪发亮——整体来看,这个黑色湖泊就像一个巨大的砚台,里面盛满了刚刚磨好的墨汁。
   这个神奇的湖泊叫彼奇湖,它占地约44万平方米。湖里面的水并不是真正的墨汁,而是一种天然沥青,所以,人们又把这个湖泊叫做沥青湖。大家对沥青熟悉吧?沥青是一种主要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它的颜色乌黑,天然沥青作为一种矿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它最大的用途是铺在公路或建筑屋顶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
   雨停后,太阳出来,彼奇湖在火辣辣的阳光照射下,湖面上的雨水很快蒸发掉,于是黝黑发亮的沥青便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沥青又黑又黏稠,如果用一根小木棍搅动,你会发现它像面皮一样粘在木棍上,搅动起来十分费力。不下雨的时候,湖面上几乎看不到一滴水,这时的湖面也变得平坦而干硬,人们不仅可以在上面行走,还可以骑自行车哩。不过,你骑车时可不要得意忘形哦,因为湖中央有一块很软很软的地方,稀软黝黑的沥青正源源不断地从那里冒出来,如果不小心栽进那里面,恐怕就很难爬出来了。
   由于沥青不断从中部向周边渗流,所以这个湖时刻都在移动。人们站在湖边观望,有时会听到沥青干裂时发出的扑通声,以及和气体受力外逸时的气泡扑扑声。
   沥青来自何方
   彼奇湖最大的神奇之处,就是湖里的沥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里的沥青实在是太多了,自1860年以来,人们已经不停息地在这里开采了100多年,被运走的沥青约达9000万吨,但彼奇湖的湖面并未下降:一批沥青被开采运走后,湖里很快又会涌出新的沥青填补上空缺。
   彼奇湖里到底有多少沥青呢?地质专家曾经来这里考察,他们用钻探机向下钻探,结果打到90多米深处,发现那里的岩心仍然是沥青,而且不知道下面的沥青层还有多深。专家们通过计算后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如果按每天开采100吨沥青计算,湖中的沥青即使再开采200年也不会被开采尽。所以说,彼奇湖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湖。
   那么,这么多的沥青是从哪里来的呢?先来看看天然沥青是如何生成的吧。我们都知道石油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但在有的地方,地下的石油会自己冒出地面,它们见到天日后,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石油中一些容易挥发的物质会很快蒸发,留下一些重油混合的物质,这就是天然沥青的生成过程。地质专家们通过考察推测,彼奇湖的湖底岩层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地壳运动,岩层破裂,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溢出来。而彼奇湖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个很深的死火山口,于是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裂缝涌进火山口,成了一个石油湖。后来,油气挥发,留下了重油混合的残渣,这便是满湖的沥青。
   由于彼奇湖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雨的时间不多,因此湖面经常看上去像一系列黑灰色的褶皱。只有下雨的时候,雨水在褶皱之间的低洼地带汇聚起来,这里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墨水湖。
   动物们的坟场
   这个盛满沥青的湖泊不但令人感到惊奇,而且它还是动物的坟场:每年,彼奇湖都会“吃掉”大量的动物,这些动物不但有水鸟、狐狸、鬣狗等,还有狮子、豹子等体形较大的凶猛动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17章 五彩的水(2)
 
 
   原来,雨季来临时,大量的雨水从天上降下来,汇聚在湖面上,使得彼奇湖出现了湖满水溢的景象,一些从别处游来的鱼儿也趁机在湖里繁殖生长。不过,好景不长,短短的雨季过去后,旱季便来临了。在烈日的照射下,湖面上的水很快蒸发,沥青也被晒干。不过,在一些凹处还残留着水塘,鱼儿们在这些水塘中无望地挣扎着。它们的挣扎引来了水鸟,水鸟飞落在水塘边,毫不费力地大快朵颐。吃饱喝足之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浓稠的沥青粘住了水鸟的双脚,它越挣扎,沥青粘得越紧。就这样,贪吃的水鸟被困在了湖里,它不停发出绝望的哀鸣。
   水鸟的哀鸣很快引来了狐狸,看到湖里唾手可得的美食,狐狸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结果可想而知,狐狸也被沥青粘住了。
   狐狸之后,是凶恶残暴的鬣狗,它为了吃到水鸟和狐狸肉,同样跳进了湖里的水塘边,结果也被沥青牢牢地粘住了。再后来,豹子、狮子也来到这里,当它们发现湖里有那么多猎物时,都没有忍住诱惑,冲过去想一饱口福,结果无一例外地丧生于湖中。
   彼奇湖就像一个可怕的陷阱,每年都有大量动物死于湖中。尽管湖面上白骨累累,但仍然有很多动物前仆后继地朝湖里奔去——它们都禁不住湖里美味食物的诱惑。
   荧光闪闪的湖泊
   一个美丽绝伦的湖泊,每到夜晚便会发出幽蓝色的光芒,人到湖中戏水或游泳,身上也会染上一层蓝色荧光,看上去既神秘又美妙。
   这个湖泊为什么会发光?湖水中到底含有什么神奇物质呢?
   发光的神奇湖泊
   这个神奇的湖泊名叫吉普斯兰湖,它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东面的吉普斯兰岛上。吉普斯兰岛是一个美丽的岛屿,这里地貌多样,岛上不但有纯净的海滩,而且有宽广的湖泊和山脉。每年,吉普斯兰岛都以郁葱的丛林和旖旎的海岸风光,吸引大批游人来这里度假。当然,游人来到这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想体验一下吉普斯兰湖的神奇魅力。
   吉普斯兰湖紧邻海滩,它的面积大约有10平方千米。白天,吉普斯兰湖与其他湖泊并无两样,湖水既不会发光,也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不过,到了晚上,湖水便会发出蓝幽幽的神秘光芒,令人感到十分惊奇。
   湖水发光的现象,最初是由一名叫哈特的摄影师发现的。
   2008年的一天晚上,哈特偶然来到湖边散步,突然他发现湖水发出微微蓝光,用手一撩湖水,水花闪烁,蓝光更加明显。他十分惊奇,随手捡起一颗石子向湖中投去,随着水花溅射,蓝光像电光石火一般闪烁不停……哈特大感诧异,赶紧拿起相机,将快门调到很慢的速度,拍下了这一梦幻般的情景。照片在网上发布后,很快引起了世人关注。成千上万的游人因此来到这里,他们在夜色中下到湖里游泳,有人干脆仰躺在湖水中,身上被染上了一层蓝色荧光,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蓝色世界中。
   上帝倒下的琼浆?
   吉普斯兰湖为何在夜晚发出蓝光?据说,这个湖原本不会发光,有一天晚上,上帝从这里经过时,被湖泊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了。他不由自主停下脚步,一边喝着蓝色的美酒,一边欣赏美丽的夜色。不知不觉,上帝醉了,杯中的酒全部被倒进了清澈的湖水中,将整个湖泊染成了蓝色。从此之后,每到夜晚,湖水便会发出蓝幽幽的光芒了。
   除了上帝之说,当地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离吉普斯兰湖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叫“蓝色妖姬”的妖魔。被吉普斯兰湖的美丽风光所吸引,每天晚上,妖魔都要到湖里沐浴。每次他洗完澡后,湖水都会被染成蓝色,但天一亮,湖水又恢复了清澈的本色。
   从哈特拍摄的照片来看,夜晚的吉普斯兰湖湖水就像被荧光染料染过一般,水花发出幽蓝色的光芒。因此,有人怀疑湖里被人为地倒入了“放射性发光涂料”,由此警告那些下湖游泳的人:不要被涂料损坏了健康。
   那么,吉普斯兰湖湖水的蓝色是不是涂料染成的呢?放射性发光涂料是一种工业原料,它的确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特别是人的眼睛接触到涂料时,会因刺激而出现流泪、刺痛等症状。但是,游人在湖里游泳或戏水时,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不适。专家也指出,面积约10平方千米的吉普斯兰湖,如果要把湖水全部染成蓝色,至少得用上万公斤涂料。
   而且,湖泊如果真是被人用涂料染色,那么湖水肯定会有异味,白天,湖泊也不可能一下恢复到原来清澈的水质。
   夜光藻大聚集
   排除了人为因素,有人猜测:湖水变蓝,有可能是湖里生活着大量会发光的鱼儿。
   世界上真有发光鱼吗?回答是肯定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水母的遗传基因加入到斑马鱼的dna中,培育出了一种宠物鱼——发光鱼,这种鱼在晚就会发出奇异的亮光。此外,自然界中也出现过一些会发光的鱼:一些会发光的细菌寄生在鱼的身体内时,就会出现寄生发光的现象。不过,不管是宠物鱼还是自然界中的发光鱼,它们的数量都很稀少,不可能在湖里大量繁殖。
   除了发光鱼之说,也有人猜测:有可能是湖面上聚集着大量的萤火虫,它们发出的荧光将湖水映成了蓝色。但是,人们在湖泊周围并没见到几只萤火虫,这种说法显然更不靠谱。
   吉普斯兰湖夜晚发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湖水进行采样调查,专家们发现:原来湖水中含有一种发光性的生物——夜光藻。
   夜光藻,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晚上发光的藻类生物。它们长着圆球形的身子,常年在水中漂浮生活。这些小家伙的身体极其微小,其细胞直径为150~2000微米,再加上细胞壁透明,人的肉眼几乎很难发现它们。一般情况下,夜光藻的亮光不会太明显,但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身体就会自然反应而发出亮光。专家指出:吉普斯兰湖水之所以夜晚发光,就是因为这种藻类生物以罕见的密度出现在湖中,从而将整个湖泊变成了夜光湖。尤其是当它们受到惊扰时,就会发出很亮的蓝光,希望引起更强大的捕猎者注意,从而帮助它们赶走入侵者。
   那么,夜光藻为何在湖中大量聚集呢?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因为2008年,当地的林区发生了大火,烧毁了不少森林,在夏季洪水的冲刷下,大量富含营养的物质进入湖中,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再加上当年气温十分适合夜光藻繁殖,因此它们大肆生儿育女,很快将整个湖区占领。一到晚上,它们集体发出亮光,于是便使整个湖泊成为蓝光闪烁的荧光湖。
   但是,夜光藻为何只在吉普斯兰湖中大量繁殖,而在其他湖中又鲜有出现呢?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血红的河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灾难时,四川渠县的一个溶洞内突然流出了红红的“血水”,将整条河染成血红一片。有人说这是洞内的老龙王为人间灾难流下的“血泪”,有人说这是河里的大鲵精在作怪,也有人说这是地下水爆发的结果。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到当地去看个究竟吧!
   不可思议的血河
   在四川省渠县龙潭乡,有一个叫老龙洞的溶洞。这个溶洞是我国罕见的彩色溶洞,被专家称为。
   “地下罗浮宫”“水上画廊”洞内最宽处有18米,最窄处仅有1米,洞顶最高的地方有25米左右。洞内悬石高吊,洞壁上的钟乳石色彩斑斓,有红、白、黑、紫、黄、灰、蓝等各种天然颜色。除了彩色石头,这个溶洞最吸引人的奇特之处,是洞内有一个很像龙头的岩壁,这个岩壁长年喷吐出清澈透亮的泉水。水泻到洞底,再流过长长的溶洞,最后淌到外面的小河里。
   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时左右,当地一名船工像往常一样,划着自家的小船,载着一些游客向老龙洞景区进发。当小船行进到洞内一个叫“七彩湖”的景点时,这名船工突然觉得不对劲:“河水怎么变颜色了呢?”他清楚地记得,一小时前自己载客人来时,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就在他疑惑之时,水越来越浑浊,并慢慢变成了淡红色。“这条河怎么变成血河了?”游客们十分吃惊。“可能是洞里的老龙王又在哭泣了。”船工说着,抬眼向龙头方向看去,果然看到红色的血水正从龙头那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很快,老龙洞“流血”、河水变红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和关注,成都等地的记者纷纷赶赴渠县采访,一些专家也应邀到现场进行探秘。
   大地震的前兆?
   当天下午,就在船工和游客们惊奇不已时,很快传来了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当天下午13时46分,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可怕的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每次河水变红,都会发生大灾难!”当地村民说。据他们介绍,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以及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海啸发生时,老龙洞都出现过“流血”现象。最近的一次“流血”,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当时洞内水的颜色最红,触目惊心的“血水”一连流了好几天。
   “溶洞流血,是不是大地震发生的一种前兆呢?”根据村民们的讲述,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过,马上就有人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日本、印尼等地都距渠县有万里之遥,一个小小的溶洞与这些地震有何联系,实在不敢妄言。而且,近年来的海地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也造成了重大伤亡,老龙洞为何没有反应呢?
   “发生那么大的灾难,龙王爷心里难过,把血泪也哭出来了。”
   当地一些迷信的老人认为,河水变红,是龙王爷伤心的结果。
   在当地的村民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渠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续几个月滴雨不下,庄稼全部枯死,老百姓被迫到处流浪。地一位叫李昂的教书先生为了拯救大家,四处寻找水源。他走到老龙洞这个地方时,看见一群蛇正聚在一起跳舞。群蛇聚居,下面一定有水源!李昂欣喜万分,并冒险赶走群蛇,找到了一口神泉。他不舍昼夜打穿泉眼,将泉水引下山,救了一方黎民百姓。为了守护神泉,李昂不惜使自己化身为龙,并在洞内喷泉吐水,恩泽山民,即使大旱之年,老龙洞仍涌泉如注。为了纪念李昂,当地人还专门修建了龙王庙。“龙王爷的心肠很软,人间一有大灾大难他就会伤心,那些红水,其实是他的血泪。”老人们说。
   当然,“老龙王啼血”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大鲵精在作怪?
   “会不会是娃娃鱼在作怪?”有些村民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每次发生河水血红的现象时,他们都能看到平时难得露面的娃娃鱼出现在现场。
   娃娃鱼学名叫
   “大鲵”,因为它叫唤的声音很像小孩哭泣,所以当地人都把它叫做“娃娃鱼”。娃娃鱼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它们平时“深居简出”,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不过,这些行动小心谨慎的家伙,却在河水变红时公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几乎每次河水变红,我们都能看到它们,因为是保护动物,所以大家从不为难它们。”村民们说。
   据当地人介绍,老龙洞内的这些娃娃鱼体型十分巨大。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们曾发现一条体长110厘米,体重约13.5公斤的巨型娃娃鱼。有人说:“洞里的娃娃鱼都快成精了,估计这些红水就是它们作怪弄出来的。”
   不过,据专家分析,娃娃鱼之所以大胆“抛头露面”,是因为河水变红后,水质变差,影响到它们的生存状况,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它们才不顾危险爬上岸来了。
   地下水爆发?
   河水变红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所谓的“血水”,是地下暗河中铁硫化合物分散在水中造成的。专家指出:渠县龙潭乡一带是石灰岩地层,老龙洞的形成,是地下水长年累月侵蚀的结果。在深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老龙洞底部,地下水层常会与地底深处高温的硫黄作用而酸化,这些酸性水与岩层里面的铁质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形成锈红色或黄褐色的铁硫化合物。由于这些化合物比水重,所以它们通常会沉积在地底深处。
   那么,“血水”是如何从地底喷发出来的呢?专家推测:每当大地震发生时,由于板块的运动和挤压,地下水动力发生了改变,从地底裂隙中涌出的水,由于压强增大,就会像水枪一样喷射而出,将沉积在地底的铁硫化合物冲刷起来,于是流出地面的水就因含有这种化合物而变成了“血水”。
   不过,大地震与老龙洞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河水变红又能否预测大地震发生呢?这个谁也不敢断言,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考证。
   血色的河滩
   在川西的大山深处,有一条终年川流不息的小河。河滩上撒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与众不同的是,这些石头全都呈血红色,它们与周围葱绿的树林形成了鲜明对比,看上去既神秘又美丽。人们把这片河滩形象地称为“红石滩”。
   红石滩的石头为何与众不同?有人说,这是巨蟒的鲜血染红的,也有人说,这是菩萨撒落人间的红石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去当地考察一番吧!
   一片血红的河滩
   红石滩位于四川省海螺沟景区内。走进红石滩,只见一条清澈透亮的小河从雪山顶上潺潺而下,河水是高山雪水融化后,顺着山势流淌汇集而成的。河滩上,有无数山洪暴发时从山下冲下来的石头,这些石头,便是红石滩得名的重要原因。
   沿着小河往上走,你会发现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一块石头都呈现艳丽的红色。在高原的阳光照射下,红石头在河畔、山坡上、灌木丛中十分耀眼,与周围的景物对比十分强烈,即使在潺潺流动的河水中,它们也泛着艳红,看上去似乎把河水也染成了血红一片。
   红石滩的石头有三大特点,一是遇上下雨天,这些石头的颜色更加红艳,在雨水的冲刷下,石头血红一片,仿佛上面被人泼上了浓稠的血液,看上去触目惊心;二是红石只在方圆百米的范围内出现,海拔2100米以下的地方,红石便难觅踪迹了,即使在红石滩,红石也只在河滩上“生长”,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和远离河道的林地中,都只能看到黑黝黝的岩石;三是这些红石都特别“恋家”,过去,曾有人试图将红石带走,结果还没走到山下,红石便迅速“死掉”变成了黑色,令人惊奇万分。
   蟒血染红山石?
   红石滩的石头为何独具特“色”呢?在当地有一个世代流传的故事。
   很久以前,川西一带连年大旱,草木枯萎,溪沟断流,但唯有一个叫“海螺沟”的地方依然草木繁茂,溪水潺潺,周围村民都到这里来取水解渴。一天,一条巨蟒口渴难耐,也来到这里饮水。巨蟒张开大嘴,转眼之间,便将溪水吸去大半。很快,海螺沟周围青草变黄,绿树调零,庄稼枯萎……如果巨蟒将整条溪水全部吸干,那么远近的人畜都将难以为生。情况万分紧急!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商量,但谁都不敢去驱赶巨蟒。正在这时,一个高僧从此地经过,为了解救村民,他毅然上山寻找巨蟒。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之后,巨蟒受重伤,它在溪沟两岸痛苦地翻滚,身上的鲜血喷溅出来,染红了四周的山石。最后,巨蟒蜷缩扭曲,死后化成了一座大山,而海螺沟也因蟒血溅染,变成了如今血红般的山岩峡谷。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18章 五彩的水(3)
 
 
   也有传说认为,红石滩的石头是观世音菩萨撒落的。
   据说,有一年海螺沟遭遇了一场特大瘟疫,村民们被疫病所困,无法下地干活,更有不少老弱病残者被夺去生命。眼见人间遭此大难,观世音菩萨心怀慈悲,不远万里,专程从南海赶到海螺沟施法解救村民。菩萨驾起祥云,将一颗颗红色小石子从空中撒落下来。石子所到之处,瘟疫解除,人间重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而那些小石子落到地面后,很快变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红石头。在这些红石的保护下,周围村庄再也没有遭受过瘟疫的困扰。
   在藏传佛教中也认为红石是菩萨撒落下来的:农历每月25日,在菩萨集会的日子里,“空行勇父”和“空行母”两位菩萨都要在海螺沟上空撒一种名为“圣德拉”的红色东西,以护佑当地民众,“圣德拉”落地即化为鲜艳的红石。
   红色是一种藻类植物?
   近年来,红石滩的奇异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试图揭开红石之谜。有植物学家指出,石头上的红色是因为红色藓类生物在石头上生长而形成的;生物学家则认为红色是一种低等生物生长在石头上形成;而地质学家认为,红色是这里的石块因特殊地形及气候原因,导致某种矿物含量过高而形成。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到这里考察后,发现石头上的红色物质,其实是一种极稀有的藻类植物。这是一种地衣复合体,它们在适宜的湿度、温度等气候条件下,就会在岩石的表面自然生长。专家们还发现,红石上的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情况下生长速度各不相同,因而红石的色泽深浅也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红石滩的石头总有无穷无尽的绚丽色彩,一年四季都能构成不同的美妙画卷。
   不过,这种藻类植物为何只在红石滩方圆百米的范围内生长,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红色的大海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张世界地图,估计你会被一个狭长的海域吸引,因为它的形状像一把长长的宝剑。这把“宝剑”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劈开,形成了一个叫“红海”的海域。
   红海,真的是红色的海吗?
   红色的海域
   红海的长度约2100千米,最宽的地方有306千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它的北端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则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通。
   乘坐轮船,从阿拉伯海经亚丁湾进入红海海域。站在甲板上了望,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海水的颜色在慢慢发生变化:碧蓝色的海水,逐渐变成了红褐色,特别是近海一带的地方,海水红得十分鲜艳,眼前的大海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成了令人恐怖的血海。继续前行,当夕阳西下时,如血的落日余晖晕染在海面上,此时的红海更是成为红色的世界:天空是红的,海水是红的,就连海岸边也成了红彤彤一片,看上去显得壮观而美丽。
   红海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如果放下一只吊桶,从海里打上一桶海水来,你会发现:面前的红水里有些丝状和叶状的物质,如果把这些物质过滤掉,海水便不再是红色的了。原来,海水之所以变红,就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这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生长在海里的一种藻类——红藻。红藻绝大部分生长在海里,它们的身体内除了含有叶绿素外,还包含有藻红素和藻蓝素,所以红藻经常呈现为红色或蓝色。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弄清红海海水的秘密了:红海的表层海水中生长着红藻,当红藻大量繁殖时,红藻及其新生的“孩子”们便会聚集在一起,从而使得整个海水变成了红褐色。有的时候,天空、海岸都被红藻们映得红艳艳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人们把这个狭长的海域取名为“红海”。
   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
   红海是一个风光旖旎,令人向往的地方:每年热风吹来时,候鸟们似乎接到了命令,一起飞到了这里,海畔很快成为鸟儿的天堂。在它们为争夺地盘吵闹不休的时候,世界各地的游人也到这里度假来了:白色的沙滩上,随处可以看到晒日光浴的人们;一些古老的海湾,成了钓鱼爱好者下钩的最佳地点;潜游的游客,正在水下探寻着各式各样的珊瑚礁。
   红海最美的地方是海底。在数百米深的海底世界里,各种颜色艳丽的鱼游来游去,黄貂鱼、海鳝、章鱼、鱿鱼、狮子鱼、梭鱼和乌龟等海洋动物也在海底游弋。此外,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罕见海底生物也生活在这里。有一位叫尤祖鲁·马苏达的摄影师就在海底拍摄到了罕见的月亮水母照片。这些月亮水母直径20~25厘米,外形十分漂亮,并且不蜇人,马苏达和它们一起共游了2个小时。他说:“这种水母看上去就像单个细胞,它们拥有指引飘动生活方式的潜意识智力。我还了解到它们为幼鱼提供避难所。
   我在许多水母中游动,离它们非常近。它们会碰到我的手臂或腿,但不会令你感到不快。”
   不过,每一个游客尽兴之后,都会在心里发出疑问:为什么这里的红藻会大爆发呢?
   红藻爆发之谜
   实际上,红藻并不只是红海所独有,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附近,都可以见到红藻的身影,只不过,那些地方的海藻都显得很安静,唯有红海里的红藻会季节性大爆发,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红海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热和咸。
   先说它的热。1947年,瑞典的“信天翁”号调查船曾经来红海来考察。后来,美国的“阿特兰蒂斯Ⅱ”号和英国“发现者”号,也相继到这里调查。科学家在海底深处,发现了好几处大面积的热洞:大量滚烫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使得周围的岩石和海水温度很高,有些地方海水温度高达56℃,从而出现了深层海水温度高过海面水温的奇特现象。总体来说,红海的水温远远高于一般的海域水温。
   再说它的咸。红海的咸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总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气候因素。红海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东西两侧都是热带沙漠,这里常年闷热干燥,气温很高,降水量少得可怜,每年只有不到200毫米的降水,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了降水量。第二,客观因素。红海两岸没有大的河流注入,而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由于有石林及水下岩岭等阻挡,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难以进来,而红海中较咸的海水难以流出去。第三,内部因素。因为红海海底的温度很高,这些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后,也加速了水分的蒸发。以上这些因素促使红海中的盐度越来越高,海水越来越咸。据测定,红海是目前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红海又热又咸的独特性,为红藻大量繁殖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红藻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每当旱季来临,热气从东面吹来时,它们便浮上海面竞相生儿育女,从而使得整个海域红艳如火。
   相对于其他的海洋来说,红海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它大约形成于2000万年前。今天,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分裂,红海两岸平均每年以2.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也就是说,今天的红海还在不断加宽,如果继续下去,有朝一日这里将变成大洋,红色的红海也就不复存在了。
   白色的大海
   海水是什么颜色?很多人会说是蓝色,不过,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大海,它的海水却是白色的。
   海水为什么是白色的呢?咱们还是一起到欧洲北部一个叫“白海”的地方去看看吧!
   一个白色的大海
   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最浅和最冷的一个洋,尽管最小,但它的面积也达到了1310万平方千米。在欧洲北部,北冰洋在一系列岛屿间伸了一只犄角,于是形成了一个叫“巴伦支海”的大海。巴伦支海又将脑袋钻进俄罗斯在北欧的内陆中,一个内海便诞生了。这个内海,便是以白色海水闻名于世的白海。从地图上看,这个面积9万平方千米的大海形状有点怪异:它的两端膨胀,中部狭窄,活脱脱像一个哑铃,只不过,这是一个白色的哑铃。
   你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后,触目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白色:海水是白色的,海面上覆盖的冰雪是白色的,天空也是白色的。那么多的白色聚积在一起,让你的眼睛无所适从,无法逃避,然而心中却燃烧着惊喜和疑惑:这么多的白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先来说说那些白色的冰雪吧。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这里的地理纬度很高,太阳照射的时间也就较短,因此白海气候严寒,基本上属于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冬季1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为零下11.5℃,即使是盛夏7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1.5℃。
   大多数的时间里,白海地区都雪花飘飞,冰雪茫茫,海水的结冰期从当年的10月或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5月或6月——也就是说,一年365天,白海有200多天是被雪白的冰层覆盖,即使在冰雪消融的季节,海面上也漂浮着大量浮冰。在阳光的照射下,冰面反射出强烈的白光,致使人们看到的海是一片银白色。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第19章 五彩的水(4)
 
 
   再来说说白海的海水。我们知道,大海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里含有许多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溶解在海水中,反射太阳光线,所以看起来便呈现出美丽的碧蓝色。而白海与一般的大海不同,白海中的有机物含量很少,当太阳光线照射在海面上,海水反射的基本是太阳的白光,因此海水看起来是一片白色。
   海豹的乐园
   尽管白海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但这里却是一种耐寒动物——格陵兰海豹的乐园。
   格陵兰海豹也叫竖琴海豹或鞍背海豹,它们是一种迁徙性的北方海豹,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茫茫的大海上度过。冬末时节到来,雌海豹要生孩子了,于是它们便穿过窄窄的海峡来到白海产仔。此时,也是白海最为热闹的时候。在海面的大块浮冰上,或者整片冰场上,都可以看到这些笨拙的家伙。瞧,那边的冰上躺着一个浅灰色的大家伙,这是格陵兰雌海豹,它两边的腰上黑糊糊的,两只黑亮的眼睛警惕地盯着前方。在它旁边的冰面上还躺着一个小家伙,那是它刚刚生下的小宝贝。
   小海豹生下来毛茸茸的,像雪一样白,只有眼睛和鼻头是黑的。在寒冷的冰面上,小家伙还要躺很长时间才能下水,因为它刚生下来还不会游泳呢。
   距离海豹母子不远处,一个黑脸、黑腰的家伙也爬到冰上来了,这就是格陵兰雄海豹。这个家伙虽然不生孩子,但它也要在白海待上一段时间。在这里,雄海豹们要在冰上躺一段时间,脱掉身上又短又硬的浅黄色毛,并换上黑色的“大皮衣”以抵御严寒。
   破译白海的秘密
   说完了海豹,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海水。前面说过,白海的海水之所以呈现白色,是因为海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少。那么,白海中的有机物含量为什么很少呢?
   据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白海地区的气候太寒冷了。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白海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少数不怕冷的水生动物才能在这里生存。据统计,白海的海面下,生活着几百种多细胞无脊椎动物、60多种鱼类和5种海生哺乳动物,数量似乎不算少,不过与其他大海相比,这些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得太可怜了。水生动物尚且如此少,有机物的含量也就高不到哪里去了。
   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第二个原因,是白海海面的水流速度缓慢。我们知道,海中的有机物要迅速生长,必须得有鲜活的海水,也就是说海水要流动很快,像那种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海洋才能输送更多的养分,因为营养物质较多,因而利于有机物的生长。而白海海面的水流一般徐缓,而且流向不定,流速在每小时0.8千米以下,即使在一些主要海湾的浅海区及海峡地带,流速也没有超过每小时8千米。白海这种沉闷的“性格”,确实不利于有机物的繁殖和生长。
   第三个原因,是白海的“外交”能力太差劲。白海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内海,它通过一个海峡与巴伦支海相连,照理说,白海自身生产的有机物虽然有限,但它可以请“外援”,即通过海水之间的对流交汇,让巴伦支海的有机物进入白海里来。不过,白海的海底地形决定了它的“外交”能力很差:白海位于大陆架上,是古老的波罗的海地盾坡面上的凹陷区,海底支离破碎,情况各异,海底起伏很大。在白海与巴伦支海相连的通道上,不但有水流堆积而成的沙脊,而且在水深40米处,还有一座海底山脊将白海与巴伦支海隔开,从而阻碍了两大水体间的深水对流。
   黄色的大海
   在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有一片开阔的海域,这便是有名的黄海。与其他海不同的是,黄海是名副其实的黄海:它的海水呈现出惊人的黄色。
   黄海的水为何是黄色的呢?
   “主凶”黄河
   说到黄海,大家自然会想到黄河。因为挟带的黄色泥沙很多,所以黄河的水通常都呈黄色。可是,黄河注入的是渤海,而不是黄海,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当然有,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大着哩。古时的黄河,被人们称之为“善淤、善决、善徙”,意思是它容易淤积泥水、容易决堤和容易改变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就曾多次决口,改道进入淮河平原,并占领淮河的河道而注入黄海,这其中既有天灾的原因,也有人为祸害造成的悲剧。如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北方的金国大举侵略中原。为阻止金兵南下,南宋守将杜充派人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掘开黄河大堤,黄河水一泻千里,大部分黄河水进入淮河后注入黄海。1194年,黄河流域爆发大洪水,滔滔河水冲毁堤坝,再次全部占领淮河进入黄海——这次大决堤后,黄河水一直滔滔不绝地流入黄海里,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并经山东利津而重新注入渤海。这次改道之后,黄河的河道逐渐稳定下来。不过,1938年黄河再一次被人为改道:当年日寇大举侵犯中国,为阻止日军西进,国民党当局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滔滔黄河水进入淮河,并东流注入黄海。这次黄河泛滥达9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花园口决口才被堵上,黄河重新北上流向渤海。
   据分析,黄海的海水之所以呈现黄色,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密切相关:每一次黄河决口,河水都会挟带大量黄色泥沙进入黄海,特别1194-1855年的600多年时间内,黄河水一直都注入黄海里。这些泥沙在海底日积月累,使海水中悬浮物质增多,海水透明度变小,因此呈现黄色。
   不可忽视的“帮凶”
   除了黄河外,中国境内的淮河、碧流河、鸭绿江,以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众多河流也注入了黄海,这些河流携带的泥沙也特别多,它们在黄海变“黄”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帮凶”作用。
   在这里,咱们选取注入黄海的一条主要河流——淮河进行分析,看看河水是如何让海水变黄的。
   淮河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一条重要河流。历史上,这条河流经常泛滥,远的不说,单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淮河流域便发生了多次大洪水。
   1954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河南、安徽、江苏3省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安徽灾情最重。整个7月份,连云港、徐州、许昌一线以南雨量均超过300毫米。
   淮南山区及洪汝河、沙颍河中下游雨量最大,造成淮河水位暴涨。
   1975年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阳县林庄3天雨量达1605.3毫米,位于暴雨中心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垮坝。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公顷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560万间。
   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洪水,淮河受淹耕地401万公顷,倒房196万间。洪泽湖蒋坝最高水位达14.06米,三河闸最大泄量8450立方米\/秒,入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米,超过历史最高纪录0.50米。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持续性洪涝灾害,这期间淮河流域先后共有7次强降雨过程。由于降雨时段集中,降雨量大,雨带稳定,造成淮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
   2007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再次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
   专家指出,由于淮河流域开发很早,因此很多地方农田多,森林少。在植被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当大雨倾泻、河水暴涨时,大量的黄土便被卷入淮河,河水一路奔腾注入黄海,从而增加了黄海的泥沙沉积。
   黄海自身的因素
   除了河流输送泥沙这一外部条件外,黄海变黄也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黄海海面的风力小。虽然每年也有台风从这里北上,并掀起滔天巨浪,但这样的次数很少。因为太平洋南部生成的台风一般到达南海和东海便减弱了,每年从黄海北上的台风次数一般不会超过10次。大多平常的日子,黄海都静若处子。因为风力小,湿度大,黄海的雾比较多,冬季、春季和夏初,特别是7月,黄海沿岸经常大雾弥漫。可以说,黄海的多雾区几乎涵盖了所有沿岸地区:西部从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从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沿岸海域均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达27天,被称为“雾窟”。
   第二个因素,是黄海海底的水流微弱。黄海面积37.86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从整体来看,它的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1\/10左右。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所组成。黄海暖流是其南部温暖的海水,它沿着黄海底部的深槽向北流动,但平均流速仅约10厘米\/秒;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的河水注入海中引起的海水流动,这一海流的流速也不到25厘米\/秒。
   风力小、海流速度缓慢,导致黄海的海水活动性较差,与其他海域的海水交流小,因此海水中蕴含的泥沙便不容易流到外海去了。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TXT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net,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手机直接阅读下载请登陆http://m.xiaoshuotxt.net,所有TXT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最经典最完
提示:在本页顶部可自设置内容文字的大小;在网站内部文本编辑时,width="800" 其数字引号要写成width='800' 要用英文的单引号; width: 800px字段宽度限制在760px以内较好。谢谢。

   如想下一次接着阅读,可将所看位置复制一段8至20个字的连续文字句粘贴此框中保存!数字、标点符号则无效;下次再次接着看时,利用电脑上页面查找功能,复制上次留存框中字句,贴到页面查找框中,其页面会自动收寻即到前次文字作记号处!使用【本站记忆】时要添写本站密码;
手机上可以直接点击(标题)上面的【阅读记忆查找】按钮。   本文共53924字。

  

上次本站管理阅读记忆是:  

本站记忆:密码:

游客记忆:

本文已被点击: 406次! <<返回
本网已注册网站排行榜
  从低价  到高价      【返回顶部】
首页|留言|网站名 :我的工作与生活| E-mail:920945007@QQ.com |电话:17585956508·备案号:黔ICP备18004462-1号